《出吴淞浮海抵天津八首 其五》
时间: 2025-01-21 10:56: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才过威海又烟台,悲愤填膺眼倦开。
当日若能严海禁,外夷何自入关来。
岩疆屡失千年恨,强敌环居百事恢。
国耻谅非庸辈雪,愿天早降出群材。
白话文翻译
我刚刚经过威海和烟台,心中充满了悲愤,眼睛因疲惫而睁不开。如果当初能够严格实行海禁,外来的敌人又怎会轻易地侵入我们的国门?
失去的领土让我们心中积压了千年的仇恨,强敌环绕,常常让人感到无奈。国耻并不是普通人能轻易洗刷的,我真心希望上天能够早日降下杰出的人才。
注释
- 威海、烟台:中国山东省的港口城市,具有重要的地理和历史意义。
- 严海禁:指的是限制海上贸易和外来船只,常用于防止外敌入侵的措施。
- 岩疆:指的是国土的边界,特指山岩等自然障碍。
- 庸辈:指一般人,平庸之辈。
典故解析
- 海禁:历史上,中国曾多次实行海禁政策,以抵御外敌。诗中提到海禁,反映出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思考。
- 国耻:指中国在历史上遭受外敌侵略的屈辱,强调了民族自强不息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继华,近代诗人,生于清末,活跃于民国时期。他的创作多关注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等主题,常以沉郁悲壮的情感为主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国家动荡时期,正值清末民初,外敌入侵,国家危机四伏,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历史的反思促使他写下此诗。
诗歌鉴赏
此诗以悲愤的情感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沦陷、外敌入侵的愤懑与无奈。在描写经过威海和烟台时,诗人不仅仅是在叙述旅途,更是在回顾那段屈辱的历史。开头两句“才过威海又烟台,悲愤填膺眼倦开”,通过短暂的旅行引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沉思,体现了诗人心中难以平息的悲愤。
诗中“当日若能严海禁,外夷何自入关来”反映了对当时海禁政策的深刻反思,诗人希望历史如果能够重来,或许可以避免如今的国耻。接下来的“岩疆屡失千年恨”,更是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深重的历史仇恨与对未来的渴望。
最后一句“愿天早降出群材”则是对未来的期许,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复兴的希望与对人才济济的渴望,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铿锵有力,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才过威海又烟台:描述诗人经过两个重要的海边城市,开启了对历史的追忆。
- 悲愤填膺眼倦开:表达了内心的悲愤和疲惫,眼睛因愤怒和疲劳而睁不开。
- 当日若能严海禁:设想如果当初能严格限制海上贸易,或许能够阻止外敌入侵。
- 外夷何自入关来:外族侵略者就不会轻易地进入我们的国土。
- 岩疆屡失千年恨:失去的领土让千年的仇恨积压在心头。
- 强敌环居百事恢:强敌环绕,国家百事不顺。
- 国耻谅非庸辈雪:国耻不是普通人能够轻易复仇的。
- 愿天早降出群材:希望上天能早日降下杰出人才,帮助国家复兴。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岩疆屡失千年恨,强敌环居百事恢”,形成整齐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设问:通过“外夷何自入关来”发出设问,增强了诗的思考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表达了对外敌入侵的愤慨与无奈,以及对人才渴求的迫切心情,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威海、烟台:象征着国土的边界与历史的痛苦。
- 海禁:代表着对外侵略的防范与历史教训。
- 国耻:是对国家屈辱经历的深刻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两个城市是: A. 上海和北京
B. 威海和烟台
C. 天津和大连 -
诗人希望通过什么来解决国耻? A. 增加海禁
B. 早日降下群材
C. 加强军事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喜悦
B. 悲愤
C. 平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的诗作,反映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 《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诗词对比
- 马继华《出吴淞浮海抵天津八首 其五》与杜甫《春望》:两者都体现了对国事的忧虑,马继华侧重于历史反思,杜甫则是对现实困境的感慨。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马继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