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访曾游地,楼台半有无。
夕阳明鸟背,秋水落龙须。
为客今成老,逢人亦暂娱。
夜归冲暝色,重问顾亭湖。
白话文翻译:
我想去访问曾经游玩的地方,那里楼台隐约可见。
夕阳映照在鸟儿的背上,秋水轻轻拍打着龙须草。
我现在已经成为旅人,见到人也只是暂时娱乐。
夜晚归来时,正值昏暗的时刻,我再次询问顾亭湖的情况。
注释:
字词注释:
- 欲访:想要拜访。
- 曾游地:曾经游玩的地方。
- 楼台:高楼和台阁。
- 半有无:隐藏在半明半暗之中。
- 夕阳:傍晚的太阳。
- 鸟背:鸟的背部。
- 秋水:秋天的水,通常指清澈的水。
- 龙须:一种水草,形似龙须。
- 为客:作为旅客。
- 今成老:如今已年老。
- 逢人:遇到人。
- 暂娱:暂时的娱乐。
- 夜归:夜晚归来。
- 冲暝色:迎着昏暗的色彩。
- 重问:再次询问。
- 顾亭湖:一个特定的湖泊名称。
典故解析: “顾亭湖”是一个具体地名,可能与诗人的生活经历有关,暗示着对过往的怀念与对自然景色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贝琼,明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荟萃的时代,擅长诗词,作品多涉及对自然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贝琼的晚年所作,反映了他对曾经游历之地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景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哲思。
诗歌鉴赏:
《重过亭林》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感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景中,传达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思考。开篇“欲访曾游地”便引出了一种探索的欲望,暗示着对旧地的眷恋。随后“楼台半有无”则通过意象的模糊性,渲染了一种朦胧的情感,突显了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斑驳。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夕阳明鸟背”和“秋水落龙须”,诗人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同时也映射出内心的感受。这种自然与心境的交融,使得整首诗更具层次感。
最后两句“为客今成老,逢人亦暂娱”则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感叹自己作为旅者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透出一丝淡淡的伤感。整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主题,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欲访曾游地:表达了诗人想要回到往昔游玩的地方,流露出一种回忆的渴望。
- 楼台半有无:描绘出楼台的朦胧形象,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记忆的模糊。
- 夕阳明鸟背:夕阳的映照使得鸟儿的背影更加显眼,传达了温暖与宁静。
- 秋水落龙须:秋水的清澈与龙须草的柔美,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 为客今成老:感慨自己已然年长,作为旅者的心境更显孤独。
- 逢人亦暂娱:与人交往的乐趣是短暂的,反映了人生的孤独感。
- 夜归冲暝色:夜归时分,诗人面临的昏暗与不安。
- 重问顾亭湖:再次询问湖泊的情景,似乎在寻求一种心灵的寄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结合,如“夕阳明鸟背”比喻温暖的记忆。
- 拟人:将景物赋予情感,使得诗歌更具生动性。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透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时光流逝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楼台:象征着过去的辉煌与美好。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终结。
- 秋水:代表清澈与宁静,同时也暗示着孤独。
- 龙须:自然的生机与柔美,象征着生活的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想要回访的地方是什么?
- A. 曾游地
- B. 顾亭湖
- C. 龙须草
-
“为客今成老”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兴奋
-
诗中的“夕阳”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希望
- B. 时间的流逝
-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鹿柴》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重过亭林》与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比较,前者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与人生感慨,后者则更多呈现出孤独与酒的对话。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贝琼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意象与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