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纱巾寄鲁望因而有作》

时间: 2025-01-06 13:28:13

周家新样替三梁。

裹发偏宜白面郎。

掩敛乍疑裁黑雾,

轻明浑似戴玄霜。

今朝定见看花昃,明日应闻漉酒香。

更有一般君未识,虎文巾在绛霄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以纱巾寄鲁望因而有作
作者:皮日休 〔唐代〕

周家新样替三梁。
裹发偏宜白面郎。
掩敛乍疑裁黑雾,
轻明浑似戴玄霜。
今朝定见看花昃,
明日应闻漉酒香。
更有一般君未识,
虎文巾在绛霄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周家新样(指一种新式的纱巾)替代了传统的三梁(古代男子发型),包裹头发的样子更适合白面书生。初看时,似乎是遮住了黑雾,轻盈明亮,宛如戴上了玄霜。今天我一定会去看花的夕照,明天应该能听到酿酒的香气。还有一些人未曾见过,虎纹纱巾依然在绛霄的房间里。

注释:

  • 周家新样:指周家所流行的新式纱巾。
  • 三梁:古代男子发型的一种。
  • 白面郎:形容年轻书生,面容白净。
  • 黑雾:比喻头发的颜色,遮面而来。
  • 轻明:轻盈而明亮的状态。
  • 玄霜:形容一种白色的霜,清新而冷艳。
  • 花昃:花的夕照时分。
  • 漉酒香:酿酒时散发出的香气。
  • 虎文巾:一种有虎纹的纱巾,寓意独特。
  • 绛霄房:指高处的房屋,象征着理想的居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皮日休,字梦得,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以清新脱俗、风趣幽默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蕴含哲理,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风尚变迁之际。作者以纱巾寄托情感,表达对新风尚的认同与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思考。

诗歌鉴赏:

《以纱巾寄鲁望因而有作》是一首极具生活气息的诗作,通过对新式纱巾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风尚的变迁。这种新样式的纱巾不仅是外在的装饰,更是身份与气质的象征。诗中“白面郎”一语,生动地描绘了年轻书生的形象,体现了文人雅士的气质。

诗人在描绘中使用了“黑雾”和“玄霜”这样的对比,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冲击,象征着传统与现代的交替。而“今朝定见看花昃,明日应闻漉酒香”则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期待,渗透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悠远,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尤其最后两句提到“虎文巾在绛霄房”,暗示着对新风尚的追求与对未知的期待,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周家新样替三梁:指周家流行的新纱巾,替代了传统的发型,反映出时尚的变迁。
  2. 裹发偏宜白面郎:这种样式特别适合年轻的书生,强调了与众不同的美感。
  3. 掩敛乍疑裁黑雾:用黑色的纱巾遮住头发,让人产生错觉,仿佛是黑雾笼罩。
  4. 轻明浑似戴玄霜:轻盈明亮的纱巾像是戴上了霜,形象优雅。
  5. 今朝定见看花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选择在黄昏时分看花。
  6. 明日应闻漉酒香:期待明天能闻到酿酒的香气,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7. 更有一般君未识:还有一些人尚未认识这种新事物。
  8. 虎文巾在绛霄房:暗示着新风尚的独特与稀缺,给人以想象空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黑雾”、“玄霜”等比喻,丰富了诗的视觉效果。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虎纹巾象征着新风尚,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新式纱巾的描绘,表现了对新风尚的赞美与对传统的思考,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对未来的期待,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纱巾:象征新风尚,体现了时尚与个性。
  • 白面郎:象征文人,追求高雅的生活。
  • 黑雾:代表传统,反映出对旧事物的怀念。
  • 玄霜:象征纯洁与高雅。
  • 虎文巾:象征独特与稀缺,代表新潮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周家新样”指的是什么? A. 新的发型
    B. 新的纱巾
    C. 新的酒香
    D. 新的花卉

  2. “白面郎”是指哪类人群? A. 年轻的士兵
    B. 年轻的书生
    C. 商人
    D. 老年人

  3. 诗中提到的“虎文巾”象征着什么? A. 传统文化
    B. 新的风尚
    C. 旧的发型
    D. 落后的思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时光流逝与美好生活的期盼。
  • 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音乐与生活的结合,展现了情感的深邃。

诗词对比:

  • 皮日休 vs. 杜甫:两位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不同,皮日休更关注个人生活的细腻,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社会现实。
  • 同题材对比:两首都涉及到时尚变化,但皮日休的作品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其他诗人则可能更为宏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皮日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