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旌节临溪口,寒郊斗觉暄。红亭移酒席,画鹢逗江村。云带歌声飏,风飘舞袖翻。花间催秉烛,川上欲黄昏。
白话文翻译
旌旗和节杖来到了溪口,寒冷的郊外突然感到温暖。红色的亭子移动了酒席,画着鹢鸟的船只逗留在江边的村庄。云彩似乎带着歌声飘扬,风儿吹动着舞者的袖子翻飞。花丛中催促着点燃蜡烛,河岸上即将迎来黄昏。
注释
- 旌节:古代官员出行时所持的仪仗,这里指官员的到来。
- 斗觉暄:突然感到温暖。
- 红亭:红色的亭子,指宴会的场所。
- 画鹢:鹢是一种水鸟,画鹢指装饰有鹢鸟图案的船。
- 飏:飘扬。
- 秉烛:点燃蜡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谓,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宴会场景。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早春时节,官员在浣花溪边举行宴会的情景,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宴会的欢乐气氛和春天的生机。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早春的浣花溪为背景,描绘了一场官员的宴会。诗中,“旌节临溪口”和“寒郊斗觉暄”开篇即点明了宴会的地点和季节,同时也暗示了官员的到来给寒冷的郊外带来了温暖。随后的“红亭移酒席,画鹢逗江村”进一步描绘了宴会的具体场景,红色的亭子和装饰华丽的船只,增添了宴会的喜庆气氛。诗的后半部分,“云带歌声飏,风飘舞袖翻”和“花间催秉烛,川上欲黄昏”则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如云彩、风、花和黄昏,来烘托宴会的欢乐和春天的生机。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情感饱满,展现了唐代宴会的盛况和春天的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旌节临溪口,寒郊斗觉暄:官员的到来使得寒冷的郊外突然感到温暖。
- 红亭移酒席,画鹢逗江村:宴会的场所移动到了红色的亭子,装饰华丽的船只停留在江边的村庄。
- 云带歌声飏,风飘舞袖翻:云彩似乎带着歌声飘扬,风儿吹动着舞者的袖子翻飞。
- 花间催秉烛,川上欲黄昏:花丛中催促着点燃蜡烛,河岸上即将迎来黄昏。
修辞手法:
- 拟人:如“云带歌声飏”,将云彩拟人化,仿佛云彩带着歌声飘扬。
- 对仗:如“红亭移酒席,画鹢逗江村”,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早春时节的宴会场景,表达了宴会的欢乐气氛和春天的生机,同时也展现了官员的到来给寒冷的郊外带来的温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旌节:官员的仪仗,象征着权威和尊贵。
- 红亭:宴会的场所,象征着喜庆和热闹。
- 画鹢:装饰华丽的船只,象征着宴会的奢华。
- 云带歌声:云彩带着歌声飘扬,象征着宴会的欢乐。
- 风飘舞袖:风儿吹动着舞者的袖子翻飞,象征着宴会的动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旌节临溪口”中的“旌节”指的是什么? A. 官员的仪仗 B. 节日的装饰 C. 船只的装饰 D. 亭子的装饰
-
诗中“红亭移酒席”中的“红亭”象征着什么? A. 喜庆和热闹 B. 寒冷和孤寂 C. 悲伤和忧愁 D. 平静和安宁
-
诗中“云带歌声飏”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夜喜雨》:同样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和宴会的欢乐。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的宁静和秋天的美景。
诗词对比:
- 张谓的《早春陪崔中丞浣花溪宴得暄字》与杜甫的《春夜喜雨》: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和宴会的欢乐,但张谓的诗更注重场景的描绘,而杜甫的诗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唐代所有诗人的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唐诗三百首》:精选了唐代三百首优秀诗作,是了解唐代诗歌的经典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