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影映苹婆釉,光摇度母坛。
色香不住有情天,悟到非花非叶是真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绿牡丹的影像映照在青苹色的釉器上,光影在度母坛上摇曳。花的颜色和香气在情感的世界中是不断变化的,领悟到的其实并非花瓣与树叶,而是超越这一切的真禅。
注释
- 影映:影子映照,指影像映入。
- 苹婆:青苹色,这里指一种釉色。
- 度母坛:度母是佛教中的一位女神,坛是祭祀她的地方。
- 色香不住:颜色和香气都是短暂的,不会长久存在。
- 有情天:情感丰富的世界。
- 非花非叶:超越表象的事物,指向更深的哲理。
- 真禅:真正的禅意,指的是对生活的深刻领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伯驹(1899-1952),字仲华,号震宇,近现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出生于江苏,后在北京、上海等地活动。他的创作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尤其在书法和诗词上有独特的造诣。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20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交织。张伯驹的创作旨在探索艺术与哲学的结合,通过自然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禅意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南歌子 其三 绿牡丹》通过对绿牡丹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真谛的思考。开头的“影映苹婆釉,光摇度母坛”,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光影变幻的空间,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又神秘的场景之中。接下来的“色香不住有情天”,则揭示了色香的短暂与情感的复杂。诗人在这句中传达了对世事无常的体悟,强调了美好事物的易逝。
“悟到非花非叶是真禅”,是整首诗的哲理核心,突出了诗人对禅宗的理解。诗人通过对花与叶的超越,表达了对生活更深层次的领悟,强调了心灵的宁静与内在的真实。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淡然的哲学思考,既有自然的美感,又有深邃的禅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影映苹婆釉:通过绿牡丹的影子映照在青苹色的釉器上,突显了自然与人造艺术的交融。
- 光摇度母坛:光影在祭坛上轻轻摇动,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 色香不住有情天:颜色和香气都是暂时的,暗示世事无常,感情却是深厚的。
- 悟到非花非叶是真禅:领悟到的并非表面的花叶,而是内心深处的真实本质,强调了禅宗的思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绿牡丹与光影结合,表现出一种灵动的美。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命真谛的思考,强调内在的宁静与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牡丹:象征着生命的美丽和短暂。
- 苹婆釉:代表了人造的美与自然的结合。
- 度母坛:象征信仰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张伯驹
C. 杜甫
D. 白居易 -
“影映苹婆釉”中的“苹婆”指的是什么颜色? A. 红色
B. 绿色
C. 青苹色
D. 黄色 -
此诗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A. 赞美自然
B. 探索生命的真谛
C. 描绘花的美丽
D. 追忆往事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张伯驹的《南歌子 其三 绿牡丹》与李白的《静夜思》在主题上都关注内心的宁静,但张伯驹更侧重于自然与哲理的结合,而李白则是对乡愁的深刻表现。
参考资料
- 《中华诗词大观》
- 《近现代诗人研究》
- 《张伯驹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