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歌子
俞陛云 〔清代〕
霜意惊寒早,云痕带梦浮。
衰杨已觉不禁秋。
况听数声征雁过江头。
帘箔低慵卷,书签散未收。
假饶真个不知愁。
何事夕阳无语独登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初秋时节的景象,霜降带来了寒意,云层中似乎映射着梦境。衰老的杨树已经感受到秋天的气息,耳边传来几声来自江头的征雁叫声。窗帘懒洋洋地低垂着,没有心情去卷起,书签散落一地,未能整理。即便假装不知愁苦,但为何夕阳西下时,我却独自登上楼台,感到无言的孤独?
注释
- 霜意:指霜的感觉,暗示天气的寒冷。
- 惊寒早:早早地感受到寒意,说明秋天来得较早。
- 云痕带梦浮:云彩的痕迹似乎带着梦,表现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 衰杨:指老去的杨树,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征雁:指北飞的雁,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帘箔:窗帘,诗中提到窗帘低垂,表现出一种懒散的状态。
- 假饶:即便假装,表示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
- 夕阳无语:夕阳静默,暗示着一种孤独的情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陛云,清代诗人,主要以词和诗闻名。其作品常带有南方水乡的柔美,情感细腻,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和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南歌子》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迁时期,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孤独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南歌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气息和个人的内心感受。开篇“霜意惊寒早”,点明了季节的变化,给人一种冷意袭来的感觉,随即引入“云痕带梦浮”,让人联想到梦境的飘渺。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诗中“衰杨已觉不禁秋”,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写照,也隐喻了人的衰老与无奈。随着“况听数声征雁过江头”的出现,秋天的气息更为浓厚,征雁的鸣叫使得诗人的情感愈加沉重,增加了对离别的感慨。
后半部分“帘箔低慵卷,书签散未收”,描绘了诗人慵懒的状态,似乎在逃避现实的烦恼。尽管“假饶真个不知愁”,但在夕阳的映衬下,诗人仍然感到一种无法言喻的孤独和无言的悲伤。整首诗在意境上运用丰富的象征,表现了对秋天的感慨及对人生无常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霜意惊寒早:早秋的霜冻使寒意来得早,传达了季节的变化。
- 云痕带梦浮:云彩的痕迹如梦般飘浮,诗人感到迷离。
- 衰杨已觉不禁秋:老去的杨树感受到秋天来临,象征着生命的无奈。
- 况听数声征雁过江头:听到几声北飞的雁鸣,进一步增强了秋意。
- 帘箔低慵卷:窗帘懒散地低垂,表现出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
- 书签散未收:书签散落,暗示着生活的混乱和内心的迷惘。
- 假饶真个不知愁:即便假装不愁,但内心的孤独依然存在。
- 何事夕阳无语独登楼:黄昏时分,独自登楼,夕阳沉默,感到无言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痕带梦浮”,将云彩比作梦,增强了意境。
- 拟人:如“衰杨已觉不禁秋”,赋予杨树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帘箔低慵卷,书签散未收”,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孤独的深刻体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象征着寒冷和凋零,代表季节的变换。
- 云:象征着梦境和思绪,表现出一种朦胧的情感。
- 杨树:象征衰老和时光的流逝。
- 雁:象征离别、迁徙与秋天的到来。
- 夕阳:象征着人生的黄昏,带来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霜意”主要指什么?
- A. 秋天的温暖
- B. 秋天的寒冷
- C. 夏天的炎热
-
诗人听到的声音是什么?
- A. 鸟鸣
- B. 征雁
- C. 风声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忧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红楼梦》中的诗词片段
- 《秋词》 by 刘禹锡
诗词对比
对比俞陛云的《南歌子》和杜甫的《秋夕》,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秋天的感慨,但俞陛云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体验,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的变迁和人间的苦楚。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精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俞陛云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