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白塔寺》

时间: 2025-01-17 10:16:38

江山襟带尚依然,王气销沉已百年。

八叶龙孙东渡海,六宫虎士北归燕。

铜驼荆棘荒山里,石马莓苔落照边。

玉柙游魂飞劫火,五陵无树不啼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山襟带尚依然,王气销沉已百年。
八叶龙孙东渡海,六宫虎士北归燕。
铜驼荆棘荒山里,石马莓苔落照边。
玉柙游魂飞劫火,五陵无树不啼鹃。

白话文翻译:

这片江山依旧如昔,然而王朝的气势已经消沉了百年。
八位龙的后代东渡大海,六宫的勇士们北归燕地。
铜驼被荆棘覆盖,荒山中显得无比苍凉,
石马上长满了莓苔,落日的余晖洒在一旁。
玉制的盒子里游荡着灵魂,仿佛在遭遇火劫,
五陵之地没有树木,只有悲啼的杜鹃在鸣叫。

注释:

  • 襟带:指的是山河的环抱,形容自然环境。
  • 王气:王朝的气势和威严。
  • 龙孙:指的是皇族的后代,象征着权贵。
  • 铜驼:古代的驼车,象征着交通和交流。
  • 玉柙:玉制的盒子,常作为珍贵物品的容器。
  • 五陵:指的是古代帝王的墓地,常用以象征权贵和凋零的历史。

典故解析:

  • 龙孙:古代帝王自称为龙,龙的后代自然是皇族的象征,强调了权力的变迁。
  • 六宫虎士:指的是曾经的宫廷护卫,现今已失去昔日的辉煌。
  • 五陵无树不啼鹃:典出古代诗词,杜鹃代表了对亡故者的哀悼,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洪,元代诗人,生活在元代中期,受到了当时社会动荡与历史变迁的影响。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元代,背景是王朝的更替与历史的沧桑,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与历史的结合,表达对盛衰交替的感慨。

诗歌鉴赏:

《吴山白塔寺》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诗作,诗人郑洪通过对江山和王气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变迁。开头两句“江山襟带尚依然,王气销沉已百年”直接切入主题,既表现了自然景观的恒久,又揭示了人事的变迁,令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历史感与无奈。

接下来的“八叶龙孙东渡海,六宫虎士北归燕”则通过对皇族后代与宫廷护卫的描写,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权力的衰退。这样的对比让人感受到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留下的只有废墟与叹息。

“铜驼荆棘荒山里,石马莓苔落照边”是一幅颇具画面感的景象,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荒凉的景象,以及时间对人事的侵蚀。最后两句“玉柙游魂飞劫火,五陵无树不啼鹃”的意象则让人感受到对逝去王朝的哀悼,渗透着一种悲凉的情感。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层递进,情感上由对自然的感慨逐渐转向对历史的深思与哀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敏感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山襟带尚依然:江山如画,依旧环绕着诗人的心灵。
  2. 王气销沉已百年:王朝的气势已经沉寂了整整百年,展现了历史的无情。
  3. 八叶龙孙东渡海:曾经的皇族后代东渡,象征着权力的流失。
  4. 六宫虎士北归燕:宫廷的护卫不复存在,归乡的勇士仿佛失去了目标。
  5. 铜驼荆棘荒山里:铜驼的象征意义在于历史的遗迹与衰败的现实。
  6. 石马莓苔落照边:石马长满苔藓,反映出时间的流逝与物是人非。
  7. 玉柙游魂飞劫火:游荡的灵魂似乎在逃避过去的劫难。
  8. 五陵无树不啼鹃:五陵的荒凉之地,只有杜鹃的啼鸣伴随着孤独。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八叶龙孙”与“六宫虎士”,形成鲜明的对比。
  • 隐喻:铜驼、石马等意象都隐喻着历史的遗迹与衰败。
  • 拟人:游魂似乎在飞劫火中挣扎,赋予了历史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对曾经盛世的怀念,诗人通过自然与历史的结合,表达对人事无常的深思与哀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山:象征着自然与历史的交融。
  • 王气:代表着权力与荣耀的消逝。
  • 铜驼与石马:历史的遗迹,承载着曾经的辉煌。
  • 玉柙:象征珍贵的物品与逝去的灵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郑洪生活在哪个朝代?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2. “王气销沉已百年”中的“王气”指什么?
    A. 自然景观
    B. 王朝的气势
    C. 个人情感
    D. 战争的结果

  3. “五陵无树不啼鹃”的意象传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哀伤
    C. 激昂
    D. 平静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对比郑洪的《吴山白塔寺》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思考,但李白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郑洪则更注重历史的沉淀与社会的变迁。

参考资料:

  • 《元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