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友人》

时间: 2025-01-01 14:53:24

当年崧岳庆生贤,恰在新秋四日前。

万缕水沈燃宝鸭,千钟醽醁酌金船。

冰桃雪藕将陪宴,雨柏霜松莫计年。

金鼎若容负薪水,亦令鸡犬得神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寿友人
当年崧岳庆生贤,
恰在新秋四日前。
万缕水沈燃宝鸭,
千钟醽醁酌金船。
冰桃雪藕将陪宴,
雨柏霜松莫计年。
金鼎若容负薪水,
亦令鸡犬得神仙。

白话文翻译

在当年崧岳山庆祝友人的生辰,
正好是在新秋的四天前。
万缕细水沉入锅中,烹调宝鸭,
千钟美酒在金色的船上畅饮。
冰桃和雪藕将作为宴席的陪衬,
雨中的柏树和霜中的松树无须计算它们的年岁。
如果金鼎能容纳薪水,
那鸡犬也能得以尊贵如神仙。

注释

  • 崧岳:指崧山和岳山,象征高大而神圣的山脉。
  • 生贤:生辰或生日的庆祝。
  • 宝鸭:指用来宴请宾客的美味烤鸭。
  • 醽醁:美酒,指酒质醇厚的酒。
  • 金船:形容宴席上的盛装,寓意富贵。
  • 冰桃雪藕:冰桃和雪藕是珍贵的食材,象征清新和雅致。
  • 金鼎:古代用来烹饪的鼎,象征富贵和权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牥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受到后人的喜爱。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珍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寿友人》是潘牥在好友生辰之际所作,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也反映了宋代人们在庆祝生日时的宴饮风俗。

诗歌鉴赏

《寿友人》是一首充满欢庆气氛的诗,展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切祝福和对生活的热爱。诗的开篇通过提及崧岳的庆祝活动,营造出一种祥和的氛围,恰在新秋的时节,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接下来的描写则生动地展现了宴席的盛况:美味的宝鸭与醇厚的美酒在金船上流淌,显示出生活的奢华与快乐。

诗中提到的“冰桃雪藕”是宴席上的美味,象征着清新与高雅,雨中的柏树和霜中的松树则是自然的风景,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珍贵。最后的两句“金鼎若容负薪水,亦令鸡犬得神仙”,则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若有富贵的饮食,连鸡犬都能享受尊荣,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和生活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融合了自然、友情和生活的哲学,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友谊的珍视,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当年崧岳庆生贤:回忆过去在崧岳山庆祝朋友的生日。
  2. 恰在新秋四日前:时机选择在新秋的四天前,寓意新的开始。
  3. 万缕水沈燃宝鸭:细水慢慢烹调着美味的宝鸭,营造出美食的期待。
  4. 千钟醽醁酌金船:众多美酒在金色的酒船上畅饮,象征着富贵和欢庆。
  5. 冰桃雪藕将陪宴:清新可口的冰桃和雪藕作为宴席的美味,增添了雅致。
  6. 雨柏霜松莫计年:在雨中的柏树和霜中的松树,暗示着自然的永恒。
  7. 金鼎若容负薪水:假如金鼎能盛装薪水,象征着财富和尊贵。
  8. 亦令鸡犬得神仙:即使是平凡的鸡犬也能享受尊荣,表达了理想生活的愿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船”和“金鼎”,通过形象的比喻表现出宴席的丰盛与奢华。
  • 对仗: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夸张:最后一句以夸张手法描绘理想的生活状态,增加了幽默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生日的庆祝,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宋代人们享受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崧岳:象征高贵和神圣的地方,代表着重大的庆祝。
  • 宝鸭:象征美好生活的美味,预示着富足。
  • 冰桃雪藕:象征清新与雅致,代表宴席的高尚与品味。
  • 金鼎:象征富贵与权势,是财富的象征。
  • 鸡犬:象征平凡的生活,强调生活的美好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宝鸭”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树木
    B. 一种美食
    C. 一种饮品
    D. 一种动物

  2.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友情与祝福
    B. 自然的变化
    C. 历史的回忆
    D. 个人的修养

  3. 诗中“金鼎若容负薪水”所表达的意思主要是? A. 生活的艰辛
    B. 对财富的渴望
    C. 理想生活的追求
    D. 友谊的珍贵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表现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友谊的赞美。
  • 《长恨歌》(白居易):长久的情感,体现人际关系的深厚。

诗词对比

  • 《寿友人》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皆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欢庆,但李白更显豪放,而潘牥则更显细腻。
  • 《寿友人》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均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但情感基调不同,前者欢庆,后者则显伤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文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