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赞公房》

时间: 2025-01-01 15:21:31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赞公房
杜甫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手持拐杖来到了这里,正值秋风萧瑟的时节。院子里因雨而荒凉,菊花在深处独自盛开,池塘里的莲花因霜而倒下了一半。被放逐的我是否能违背自己的本性呢?在这虚空的世界中又怎能远离禅的境界?与友人相聚,我在夜间宿于此,映照在陇山上的明月似乎更加圆满。

注释:

  • 杖锡:手持的拐杖,象征着隐士或道士的身份。
  • 飒然:形容秋风的声音,带有凛冽之感。
  • 雨荒:因雨而导致的荒凉。
  • 放逐:被迫流亡或远离故土。
  • 虚空:指无物、无所依赖的状态。
  • :指一种内心的宁静与省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涵盖政治、军事、民生等多个方面,被誉为“诗圣”。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因此他的作品常常带有对国家与人民深切的关怀。

创作背景:

《宿赞公房》写于杜甫流亡生涯时期,诗中表现了他对自然的观察和内心的思考。赞公是他的朋友,杜甫在流亡途中受到朋友的接待,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珍重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宿赞公房》是一首情怀丰富的诗作,反映了杜甫在秋季的感受与思考。诗的开头“杖锡何来此”直入主题,表现了诗人行旅中的孤独与无奈,杖锡象征着他作为流亡者的身份。接着“秋风已飒然”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两句,充分体现了秋冬交替的景象,菊花在雨中独自盛开,象征着坚韧与不屈,而莲花因霜而倒,则透露出凋零的无奈。此时,诗人不禁思考“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展现了他对生活本质的探讨,虽身处困境,但内心仍追求一种宁静的禅意。

最后两句“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寓意着与友人相聚的温暖,月亮的圆满象征着团圆与希望。整体而言,诗作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与内心情感的交融,传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惜、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杖锡何来此:诗人手持拐杖来到这里,表现出他身处的境遇。
  2. 秋风已飒然:秋风呼啸,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
  3. 雨荒深院菊:深院中因雨而显得荒凉,唯有菊花在傲然绽放。
  4. 霜倒半池莲:池塘里的莲花因霜打而倾倒,象征生命的脆弱。
  5. 放逐宁违性:被放逐的我是否能违背自己的本性,反映内心的挣扎。
  6. 虚空不离禅:在虚无的境地中,仍然不离禅的境界,体现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7. 相逢成夜宿:与友人相聚,共度夜晚,展现人际间的温暖。
  8. 陇月向人圆:陇山的明月映射在人的脸上,象征着团圆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如“秋风”象征人生的无常。
  • 对仗:如“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如霜、月赋予情感,使诗句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孤独感、对友谊的珍惜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杖锡:象征流亡者的身份,表现无奈。
  • 秋风:代表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菊花:象征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 莲花:代表美丽与脆弱,暗示生命的无常。
  • 陇月:象征团圆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杖锡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友谊
    B. 流亡者的身份
    C. 自然的美

  2. 诗中提到的“秋风已飒然”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萧瑟与孤独
    C. 期待

  3.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A. 对自由的向往
    B. 对精神追求的思考
    C. 对友谊的珍惜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另一首描写思乡之情的诗。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诗作,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同样反映人生困境与情感深邃。
  • 《秋夕》(杜甫):表现秋天的寂寥与思考,与《宿赞公房》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