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破敌三营外,城头日欲低。
举烽连碛远,战气接云齐。
旌帜惊乌起,铙箫杂马嘶。
祇愁千里月,少妇正悲啼。
白话文翻译:
在敌军的三营之外,城头的夕阳正慢慢西沉。
烽火连绵,传递着远方的讯息,战争的气氛与云霭交织。
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把乌鸦都惊飞起来,
战鼓和号角声混杂着马匹的嘶鸣。
我只担心那千里之外的明月,
此时正有少妇在为我悲泣。
注释:
- 破敌:攻破敌人。
- 三营外:指敌军的三个营地,暗示战斗的激烈。
- 日欲低:夕阳西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战事的紧迫。
- 烽:烽火,古代用以传递战争消息的信号。
- 碛:指沙漠或戈壁,象征着战场的荒凉。
- 战气:战争的气氛或气势。
- 旌帜:战旗,代表军队的标志。
- 铙箫:古代乐器,此处指战场上的音乐,营造紧张的气氛。
- 祇愁:只担心。
- 千里月:远方的明月,象征思念与离别。
- 少妇:年轻的妻子,代指在战场上忧心的留守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瞿智,元代诗人,字映辉,号含章,生于元代中期,其诗风格质朴自然,常以战争题材为主,表现了对士兵与家人的关怀与思念。
创作背景:
《从军行二首》是瞿智在战争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此诗尤其表达了战士在战场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愁苦,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离愁别绪。
诗歌鉴赏:
《从军行二首 其二》以战场为背景,展现出战争的紧张气氛以及士兵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诗的开头“破敌三营外,城头日欲低”就以雄浑的气势引入,展现了激烈的战斗场景。夕阳的意象不仅描绘了时间的流逝,更折射出战斗的残酷与无情。接下来的“举烽连碛远,战气接云齐”则通过烽火与战气的结合,描绘出一种紧迫而又壮观的战争氛围。
而“旌帜惊乌起,铙箫杂马嘶”则通过生动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感受到战斗的紧张与激烈。最后两句“祇愁千里月,少妇正悲啼”则将情感的重心转向了战士的内心,表达了他对远方妻子的深切思念与无尽的愁苦。月亮代表了思念与孤独,少妇的悲啼则更显出战争带来的离愁别恨。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展现了士兵在战斗中的勇敢与对家乡的眷恋,体现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与人性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破敌三营外:描绘战士所处的危险环境,暗示着战斗的迫在眉睫。
- 城头日欲低:夕阳映照,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战斗的紧迫。
- 举烽连碛远:烽火在远处燃起,传递着战争的讯息,表现了战斗的紧张。
- 战气接云齐:战争的气氛弥漫,形成壮观的场面,增强了紧迫感。
- 旌帜惊乌起: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乌鸦因声而飞,生动展现了战场的喧嚣。
- 铙箫杂马嘶:音乐与马嘶声交织,构成了战斗的音景。
- 祇愁千里月:表现了战士的忧虑与思念,焦虑的情感逐渐浮现。
- 少妇正悲啼:描绘了留守者的悲伤,增强了离别的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如“旌帜惊乌起,铙箫杂马嘶”。
- 比喻:将烽火与战气相联系,形象地展现出战斗的紧张氛围。
- 排比:通过连续的描写,逐步增强情感的表达与场景的刻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写与对家乡的思念,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对亲情的割裂,表现了诗人对士兵与其家人的深切关怀,传达出对战争的批判与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烽火:象征战争与讯息传递,代表着紧张的局势。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战斗的无情。
- 旌帜:代表军队的标志,传达出士兵的使命感。
- 月亮:象征思念与孤独,体现了士兵对家乡的眷恋。
- 少妇:象征留守者,表现了对家庭的牵挂与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城头日欲低”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战斗的兴奋
- B. 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C. 对家乡的思念
- D. 对朋友的怀念
-
诗中提到的“少妇”指的是谁?
- A. 战士的母亲
- B. 战士的妻子
- C. 战士的姐妹
- D. 战士的朋友
-
诗的最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战士的勇敢
- B. 战士的孤独与思念
- C. 战士的胜利
- D. 战士的快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昌龄《出塞》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出塞》(王昌龄)与《从军行二首 其二》均以战争与思乡为主题,王昌龄的诗强调了边塞的壮美与战争的悲壮,而瞿智的诗则更多地体现了士兵内心的孤独与对家人的思念。二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元曲三百首》
- 《古诗十九首》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