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秃鹙潜吟
作者: 顾夐 〔唐代〕
昔日曾看瑞应图,
万般祥瑞不如无。
摩诃池上分明见,
仔细看来是那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曾经看过很多关于祥瑞的图画,但那些万般的祥瑞不如什么都没有。如今在摩诃池上,我清晰地看见一只鹕,仔细一看,才发现它的真相。
注释:
- 瑞应图:古代用来预示吉祥的图画。
- 摩诃池:传说中的池塘,常与佛教文化相关。
- 鹕:即鹙,是一种水鸟,诗中用它象征某种真实的存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夐,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情和自然景观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某次游历中,诗人反思人生的意义与真实的存在,表达了对虚幻祥瑞的质疑和对真实事物的欣赏。
诗歌鉴赏:
本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开头提到“瑞应图”,暗示作者对吉祥和预兆的追求与思考。然而,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逐渐意识到,万般的祥瑞不如无,反映出一种对空灵的追求。诗人通过摩诃池的描写,揭示了真实存在的意义。在最后一句中,经过细致观察后,鹕的出现代表了真实事物的到来,提醒读者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与真实。整首诗既有哲理的深度,也展现了自然之美,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日曾看瑞应图:表达了过去对吉祥图案的向往。
- 万般祥瑞不如无:反映出对祥瑞的幻灭感,认为虚幻的东西不如真实的存在。
- 摩诃池上分明见:强调在摩诃池上看见的清晰景象。
- 仔细看来是那鹕:经过观察,发现真实的鹕,寓意真实的生活。
修辞手法:
- 对比:将虚幻的祥瑞与真实的鹕进行对比,突出真实的价值。
- 比喻:祥瑞可以看作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而鹕则代表现实中应珍惜的存在。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对现实的关注,提醒人们在追求美好愿望时,不应忽视眼前真实的生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瑞应:象征吉祥和美好愿望。
- 摩诃池:代表一种理想的境界,常与佛教和超脱有关。
- 鹕:象征真实、自然的存在,提醒人们关注生活中的真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瑞应图”主要象征什么?
A. 吉祥与预兆
B. 现实与真实
C. 自然与和谐 -
诗人对祥瑞的态度是?
A. 崇拜
B. 质疑
C. 忽视 -
“摩诃池”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A. 仅是地点
B. 象征理想境界
C. 描述自然环境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春晓》 - 孟浩然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表达了思乡之情,与顾夐的诗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前者侧重思念,后者则强调真实的存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与解读》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