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承遗训莫窥园,云满地亭草满轩。
啮指音容还冉冉,伤心风木故翻翻。
呼天欲报难为德,阙地何由可徼原。
遗泪只今挥令伯,每聆乌鸟一番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与感伤。作者承接遗训,不去打扰那片园子,虽然四周云雾缭绕,亭子与草木皆是满目苍翠。思念之情如同啮指一般,音容宛在,心中却渐渐淡去。每当风吹过树木,往昔的情景便在心中翻腾,令人心伤。呼天想以德行回报,却发现难以实现,渴望的故土又何从寻觅。如今的泪水只能洒向空中,耳边只听乌鸟鸣叫,似乎在诉说着一番悲哀。
注释:
- 遗训: 先人留下的教诲或遗言。
- 窥园: 偷看、打扰园中的景致。
- 冉冉: 形容渐渐的样子,此处指思念之情慢慢消逝。
- 翻翻: 形容木风的声音在耳边回响。
- 阙地: 这里可以理解为失去的故土或原野。
典故解析:
本诗中并未涉及具体的历史典故,但“遗训”一词可以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祖辈教导的重视,强调对先人遗愿的遵循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济元,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表现出一种深厚的情感与哲思,尤其在思乡与怀旧的主题上。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明代,可能是在诗人经历某种人生变故或离别之际,激发了对往昔的思念与对故土的眷恋。
诗歌鉴赏:
《题思亭》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以及对往昔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内心的惆怅与思念。首句“自承遗训莫窥园”便直指对先人的尊重与自我约束,表明诗人对过往的追忆是出于对传统的承载。接下来的“云满地亭草满轩”则构建出一幅静谧的园林画面,营造出一种恬淡却又略显苍凉的氛围,似乎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美好的回忆。
“啮指音容还冉冉”一句,以“啮指”形象地传达了思念之深,音容宛在却又渐行渐远,令人深感无奈与惆怅。风吹过树木的声音,带来了往昔的回响,心中那份伤感更是无法言喻。
最后两句“呼天欲报难为德,阙地何由可徼原”,则是对故土的渴望与追忆的无奈,正如诗人所感叹的,想要回报先人教诲却无从实现,失去的故乡又如何能够寻回。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自然意象交织,展现了对过往的深切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自承遗训莫窥园: 诗人自觉承接先人的教诲,因此不愿去打扰那宁静的园子。
- 云满地亭草满轩: 描绘出自然景色的满目苍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沉重的氛围。
- 啮指音容还冉冉: 形象地表达思念的深切,虽仍记得旧人音容,然而时间却在淡化这些记忆。
- 伤心风木故翻翻: 风吹过树木时,似乎在重现往昔的情景,令诗人感到心痛。
- 呼天欲报难为德: 想要回报先人的恩德,却发现无能为力,心中充满无奈。
- 阙地何由可徼原: 失去的故土再也无法寻觅,诗人心中充满失落。
- 遗泪只今挥令伯: 诗人只能将心中的泪水倾洒,寄托于无形之中。
- 每聆乌鸟一番喧: 反复聆听乌鸟的鸣叫,似乎在倾诉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伤。
-
修辞手法:
- 比喻: “啮指”比喻思念之情的深刻。
- 拟人: “风木故翻翻”赋予自然以情感,表达内心的感伤。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主题是怀旧与思念,表达了诗人对故人和故土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伤感。
意象分析:
- 园子: 象征着宁静的生活与美好的回忆。
- 云与草: 自然景象,反映出一种生命的流逝与变化。
- 风木: 代表着时间的流转与情感的波动。
- 乌鸟: 象征着孤独与思念,它的鸣叫似乎在诉说着诗人的心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提到的“遗训”指的是什么? A. 先人的教诲
B. 自己的想法
C. 他人的建议 -
诗中的“啮指音容”可以理解为: A. 思念的感觉
B. 吃东西的声音
C. 自然的声音 -
“阙地何由可徼原”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 A. 向往
B. 失落
C. 忘记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题思亭》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李白的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直接表达,而王济元的诗则通过自然景象与细腻感情的交织,展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选读》
- 《王济元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