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舍弟频赴齐州三首》
时间: 2025-01-04 09:11: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舍弟频赴齐州三首》
岷岭南蛮北,徐关东海西。
此行何日到,送汝万行啼。
绝域惟高枕,清风独杖藜。
危时暂相见,衰白意都迷。
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
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
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
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
诸姑今海畔,两弟亦山东。
去傍干戈觅,来看道路通。
短衣防战地,匹马逐秋风。
莫作俱流落,长瞻碣石鸿。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岷山岭南与北,徐州与东海相隔西边。
你此行何时才能到达,送你千行泪水满面。
在这遥远的地方我只能高枕而卧,
清风拂面我独自撑着拐杖。
在这危难时刻我们暂且相见,
我已衰老,心中迷茫无比。
风尘仿佛还未散去,你将何时归来?
兄弟分离的痛苦,容颜因病而衰老。
江边的高塔可见,日落时分望向故乡的台。
我心系北方,齐州究竟在何处?
如今姑姑在海边,两位弟弟也在山东。
你去战乱之地寻找机会,
我盼你能来看看通路。
穿着短衣防战乱,骑马追逐着秋风。
不要让自己流落他乡,
长久仰望碣石与鸿雁。
注释:
字词注释:
- 岷岭: 指岷山,位于四川省。
- 蛮: 南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 徐关: 指徐州,古代的一个重要城市。
- 绝域: 遥远的地方。
- 高枕: 高枕而卧,形容安然自得。
- 杖藜: 拄着拐杖,藜为一种植物,也是拐杖的材质。
- 干戈: 战争的工具,指代战争。
- 碣石: 碣石山,象征故乡。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碣石”源于古代的地理名胜,常用来代表故乡的思念和依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工部,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风格悲慨、沉郁。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杜甫晚年,他生在战乱时期,国家动荡不安,个人生活艰辛,兄弟之间的分别更是加重了他的忧虑与思念。诗中表达了对亲人的关心和对乱世的无奈。
诗歌鉴赏:
《送舍弟频赴齐州三首》是一首充满了离愁别绪的诗篇。杜甫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对于战乱的深切忧虑。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首联中的“岷岭南蛮北,徐关东海西”,不仅交代了地理位置,也暗示了兄弟间的距离与隔阂。接下来的“此行何日到,送汝万行啼”,更是用“万行啼”来表达内心的痛苦与不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在送别时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逐渐加深,尤其是“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不仅道出了兄弟间的离愁,更透出诗人对自身衰老的感慨。最后几句更是将思乡与对未来的迷茫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悲伤而又无奈的结局。
杜甫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自然意象,让人在阅读中感同身受。诗中不仅有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乱世的反思,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深刻洞察力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岷岭南蛮北,徐关东海西。”:描绘地理位置,表现兄弟相隔遥远。
- “此行何日到,送汝万行啼。”:表达对弟弟出行的担忧与不舍。
- “绝域惟高枕,清风独杖藜。”:在遥远的地方,诗人只能安静地等待,心中却充满思念。
- “危时暂相见,衰白意都迷。”:即使相见,心中也因生活的压力而感到迷惘。
修辞手法:
- 比喻:“万行啼”比喻诗人心中的泪水与思念,形象生动。
- 对仗:“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兄弟间情感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在乱世中对亲人的思念与无奈,反映出人们在战乱时期的悲惨命运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岷岭:象征着遥远的距离和隔阂。
- 清风:代表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向往。
- 江通一柱观: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 碣石鸿:象征着人对故乡的眷恋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的字号是什么?
A. 子美
B. 孟郊
C. 诗圣
D. 工部 -
诗中提到的“岷岭”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四川
B. 江苏
C. 湖北
D. 山东 -
“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伤感
C. 愤怒
D. 满足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白居易
- 《送友人》:李白
诗词对比:
杜甫与白居易在兄弟情感的表达上有相似之处,杜甫的诗更多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而白居易则更倾向于用轻松的语气表达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比较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