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答僧见
作者: 吕岩 〔唐代〕
三千里外无家客,
七百年来云水身。
行满蓬莱为别馆,
道成瓦砾尽黄金。
待宾榼里常存酒,
化药炉中别有春。
积德求师何患少,
由来天地不私亲。
白话文翻译:
远在三千里外的客人,没有归宿,
七百年来我漂泊如云水。
走到蓬莱山就当作是我的别馆,
道理成了瓦砾,财富化作了黄金。
在招待宾客的酒坛里总是存着酒,
在炼制灵药的炉子里又有春天。
积德求教何必担心不足,
天地间本就不偏私于谁。
注释:
- 三千里外无家客:指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的人。
- 七百年来云水身:指诗人漂泊已久,如同云水般无所依附。
- 行满蓬莱为别馆:蓬莱是传说中的仙境,诗人以此作为自己暂时的居所。
- 道成瓦砾尽黄金:指修道的过程可能会遭遇磨难,最终化为珍贵的东西。
- 宾榼:招待客人的酒坛。
- 化药:指炼制灵药的炉子。
- 积德求师何患少:积累德行向师学习,何必担心收获少。
- 天地不私亲:天地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吕岩,字希声,号紫阳,唐代著名道士和诗人,以其道教思想和道家文化著称。他的诗作品多反映道教哲学,追求自然和心灵的自由。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吕岩漂泊之际,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对修道与生活的理解,以及对外界环境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答僧见》是一首反映哲理与情感的诗。全诗从个人漂泊的境遇出发,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前三句表达了长久以来的孤独感和对归属的渴望,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却逐渐转向自我内心的丰富与充实。尤其是“行满蓬莱为别馆”,将内心的安宁与外在的漂泊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诗人对自由与精神追求的向往。
中间部分提到的“宾榼里常存酒”和“化药炉中别有春”,则暗示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与积极。他将酒与春天作为对生活的象征,表现出在即便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心灵的富足与欢愉。最后两句则升华了整个诗的主题,强调积德与求知的重要性,表明无论外界如何,内心的宁静与充实才是最重要的。这种对人生的深邃理解,体现了诗人超然的道家哲学思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三千里外无家客:指出长途漂泊、无家可归的状态。
- 七百年来云水身:强调自己已在外漂泊了很久,像云水一样随风飘荡。
- 行满蓬莱为别馆: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将蓬莱视作隐居之所。
- 道成瓦砾尽黄金:道理与财富的关系,强调修道过程中的艰辛与收获。
- 待宾榼里常存酒: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有酒相伴。
- 化药炉中别有春:在炼制灵药的过程中,依旧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 积德求师何患少:强调积累德行与求教的重要性,无需担忧收获的多少。
- 由来天地不私亲:阐述天地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人人都有机会。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漂泊,强调无家可归的感受。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 象征:酒与春天象征着内心的富足与美好。
-
主题思想:全诗探讨了人生的漂泊与内心的安宁,强调了积德与求知的重要性,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 客:象征漂泊与孤独。
- 云水:象征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 蓬莱:象征理想与归宿。
- 黄金:象征财富与价值。
- 酒:象征欢乐与友谊。
- 春:象征生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无家客”指的是什麼?
- A. 有家的人
- B. 漂泊的人
- C. 快乐的人
-
“蓬莱”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理想的归宿
- C. 朋友
-
诗中提到的“化药炉”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内心的春天
- C. 道德修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吕岩的《答僧见》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但吕岩更倾向于道教哲学的追求,而王维则更多展现了禅宗的宁静与自然之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吕岩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