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飨拜洛乐章。敬和》

时间: 2025-01-04 11:14:56

兰俎既升,蘋羞可荐。

金石载设,咸英已变。

林泽斯总,山川是遍。

敢用敷诚,实惟忘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兰俎既升,蘋羞可荐。
金石载设,咸英已变。
林泽斯总,山川是遍。
敢用敷诚,实惟忘倦。

白话文翻译:

当兰花的祭品已被摆上,浮萍的羞涩也可以作为供品。
金石制成的器具已经齐备,所有的花卉也已变换成美丽的姿态。
森林和沼泽都已被搜罗,山川大地也已遍布。
敢于用真诚来奉献,实际上是忘却了疲倦。

注释:

  • 兰俎:用兰花作为祭品的祭器。
  • 蘋羞:指浮萍,古时常用作祭品。
  • 金石载设:金属与石头制作的器具已准备好。
  • 咸英:指各种花卉的美丽状态。
  • 林泽斯总:指林地和沼泽都被搜罗、包含。
  • 山川是遍:形容大自然的山川都遍布无遗。
  • 敷诚:表面上使用真诚。
  • 实惟忘倦:实际上忘却了疲倦。

典故解析:

“兰俎”与“蘋羞”均为古代祭祀用物,象征着对神明的敬仰和崇拜。“金石载设”则反映了当时的盛大仪式,表现出一种庄重的氛围。此诗可以看作是对古代礼仪的歌颂,传达出对自然和神明的敬畏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她的诗词作品多表现出女性的坚韧与智慧,常常蕴含着深厚的政治意味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盛唐时期,正值武则天执政之时。诗中展现了当时盛大祭祀的场景,体现了国家的繁荣和礼仪之美。通过对自然和祭品的描写,反映出对天地神明的尊重与敬畏,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未来的美好期望。

诗歌鉴赏:

《唐大飨拜洛乐章》是一首典雅的祭祀诗,展现了古代祭祀的庄严气氛。诗的开头以“兰俎既升,蘋羞可荐”引入,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兰花和浮萍都是自然界中的美丽元素,这里用作祭品,象征着对神明的崇敬和对自然的尊重。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金石载设”这一意象,展现了祭祀时的盛大场面,金属与石制的器皿让人感受到一种庄重和仪式感,显示出国家的富裕与文化的繁荣。

诗中的“林泽斯总,山川是遍”则表达了对国土的热爱与珍视,四处皆是美景,暗示着大自然的恩赐。同时,最后两句“敢用敷诚,实惟忘倦”则引导读者思考内心的真诚与对神明的恭敬,尽管祭祀繁琐,但心中却充满了热情与虔诚。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使人在阅读时不禁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兰俎既升:祭品已摆放好,含有对神明虔诚的态度。
  2. 蘋羞可荐:浮萍作为供品,传达了自然的美好与祭祀的和谐。
  3. 金石载设:金属与石制的器具,展示出祭祀的庄重与盛大。
  4. 咸英已变:所有的花卉都已盛开,象征着美丽与丰收。
  5. 林泽斯总:森林与沼泽被遍及,暗示自然的丰富与多样。
  6. 山川是遍:形容山川大地的壮丽,表达对自然的赞美。
  7. 敢用敷诚:以真诚的心态来奉献,体现出虔诚的态度。
  8. 实惟忘倦:尽管祭祀繁重,但内心却充满热情与奉献。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兰俎”与“蘋羞”,“金石”与“咸英”,形成了一种对称的美感。
  • 意象:通过自然物象(兰花、浮萍、山川)传达祭祀的庄严和美好。
  • 比喻:将祭品与自然元素结合,增添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和神明的崇敬,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国家繁荣的期盼。通过对祭祀场景的描绘,表达出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展现了人们在自然与神明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尚、纯洁。
  • :代表自然的柔美与恬静。
  • 金石:体现了祭祀的庄重与贵重。
  • 山川:象征大自然的壮丽和生命的源泉。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心中对自然和神明的敬仰,传达出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兰俎既升”中“兰”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 力量
    B) 高尚和纯洁
    C) 美丽

  2. 诗中提到的“金石载设”主要指什么? A) 祭祀的器具
    B) 自然景观
    C) 人物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金钱的追求
    B) 对自然与神明的崇敬
    C)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武则天的《唐大飨拜洛乐章》和杜甫的《春望》,可以发现武则天的诗更强调对自然和神明的崇敬,而杜甫的诗则更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和主题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武则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