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三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8 23:58:32

懒数鸡鸣晦雨晨。

絮沾花湿掩重门。

暗弹丛稿箧中尘。

客少还须茶当酒,影孤时有燕窥人。

渐多绮语莫伤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懒数鸡鸣晦雨晨。
絮沾花湿掩重门。
暗弹丛稿箧中尘。
客少还须茶当酒,
影孤时有燕窥人。
渐多绮语莫伤春。

白话文翻译:

懒得去数清晨的鸡鸣声,昏暗的雨天让人觉得沉闷。
花瓣上沾满了细雨,门被重重掩住。
我在暗处弹奏着,纸卷上的灰尘也不知不觉堆积。
客人少了,喝茶就代替酒,
孤独的影子偶尔有燕子来窥视我。
渐渐地,华丽的言语增多,不要伤害了这春天。

注释:

  • 鸡鸣:指清晨鸡叫,象征早晨的来临。
  • 晦雨:晦暗的雨天,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
  • 絮沾花湿:细雨如絮,湿润了花朵。
  • 掩重门:沉重的门紧紧关闭,象征与外界隔绝。
  • 暗弹丛稿:在暗处弹奏乐器,周围环境的尘埃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客少:客人少,暗示孤独。
  • 茶当酒:用茶代替酒,表现了一种简朴的生活态度。
  • 燕窥人:燕子来窥视,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绮语:华丽的言辞,暗示着过多的言语可能带来的伤害。

典故解析:

此诗虽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鸡鸣”、“燕”等意象,隐含了古诗中常见的自然景物与人情的关系,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永平,近代诗人,擅长词作,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融入个人生活体验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诗人生活的某个春雨交加的早晨,表现了在阴雨天气中的孤独感与对春天的珍惜,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三首 其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一幅春雨晨景的图画。诗中的“懒数鸡鸣晦雨晨”开头便传达出一种倦怠的情绪,似乎在表达对外界变化的无奈和对生活节奏的放弃。接着,花瓣上沾满雨水,重门紧闭,无疑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封闭。

“客少还须茶当酒,影孤时有燕窥人。”这一句则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少了客人的喧嚣,生活变得更加简单,茶代替了酒,象征着一种清淡和宁静的心态。燕子作为春天的使者,偶尔出现,似乎在提醒诗人春天的美好,但又带着一丝孤独的意味。

最后一句“渐多绮语莫伤春”则是对生活的警醒,华丽的言辞虽然美好,但不应伤害珍贵的春天,这是一种对真诚和自然的珍视。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懒数鸡鸣晦雨晨:懒惰地数着清晨的鸡鸣声,表现了诗人的一种倦怠与对天气的无奈。
  2. 絮沾花湿掩重门:花瓣上沾满细雨,门被紧闭,象征着与外界的隔绝和内心的孤独。
  3. 暗弹丛稿箧中尘:在暗处弹琴,纸卷上的尘埃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对往昔的沉思。
  4. 客少还须茶当酒:客人稀少,生活简朴,选择喝茶,表现出一种淡泊的生活态度。
  5. 影孤时有燕窥人:孤独的身影偶尔被燕子窥视,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内心的渴望。
  6. 渐多绮语莫伤春:华丽的言辞增多,却要小心不要伤害这美好的春天,表达了对自然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茶当酒”作为生活态度的比喻,寓意简朴与清淡。
  • 拟人:燕子“窥人”,赋予燕子以人性,增强了诗的生动感。
  • 对仗:如“客少”与“影孤”,形成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活的感悟与自然的珍惜。诗人通过对春雨晨景的描绘,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淡泊,强调了在繁华背后要珍视自然与内心的真实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鸡鸣:象征清晨的到来,代表着新生与希望。
  • 花湿:暗示春雨的滋润,象征生命的活力。
  • 重门:象征隔绝与孤独,表现内心的封闭。
  • 燕子:春天的使者,象征生机与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春天的美好
    • B. 生活的简朴与内心的孤独
    • C. 对自然的摧残
    • D. 对爱情的追求
  2. 诗中“暗弹丛稿箧中尘”中的“尘”象征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生活的繁琐
    • C. 诗人的忧虑
    • D. 自然的变化
  3. "客少还须茶当酒"中的“茶”象征着什么?

    • A. 享乐
    • B. 清淡与宁静
    • C. 忍耐
    • D. 友谊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杜甫
  • 《清明》 杜甫

诗词对比: 刘永平的《浣溪沙三首 其二》与杜甫的《春夜喜雨》均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刘永平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反思,而杜甫则表现出对春雨的赞美与自然的感恩,反映出两位诗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