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春泽 雨夜》
时间: 2025-01-01 13:44: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庆春泽 雨夜
作者: 刘鹏年 〔近代〕
万瓦瑽琤,千柯淅沥,横飞势挟秋潮。
电掣雷轰,翻疑海岳倾摇。
天风撼闼狂如虎,掩书帏绛蜡高烧。
夜迢遥。炉火无温,更鼓频敲。
年来听惯潇湘雨,在孤舟芦荻,客馆芭蕉。
坠玉跳珠,声声叶叶魂销。
填词且作惊人语,对金尊击剑吹箫。
共谁豪。唤起湘灵,叱起潜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暴雨景象。万瓦的屋顶发出瑽琤的声响,千枝树木淅沥作响,雨势如同秋潮般横飞而来。闪电闪耀,雷声轰鸣,似乎要把海岳都翻倒。狂风撼动着门窗,犹如猛虎般凶猛,书房的帷幕被掩盖,红烛也在高烧。夜晚漫长而遥远,炉火已无温度,鼓声频繁地敲击着。近年来我已习惯了潇湘雨,在孤舟芦荻之中,或在客馆的芭蕉树下。雨声如同坠落的玉珠,声声入耳,令人心魂消散。为了填词,我想写些惊人的话,对着金酒杯我击剑吹箫。与谁共饮豪情?我呼唤湘灵,唤醒潜藏的蛟龙。
注释:
- 万瓦瑽琤:形容雨声如同屋顶瓦片撞击的声音。
- 千柯淅沥:千枝树木发出的淅沥声。
- 电掣雷轰:形容闪电和雷声交织的情景。
- 撼闼:摇动门窗。
- 狂如虎:形容风势如猛虎般凶猛。
- 炉火无温:炉灶的火已熄灭,无法取暖。
- 坠玉跳珠:形容雨声如同珠玉坠落的声音。
- 湘灵:指湘江神灵,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鹏年,近代诗人,生于清末,活跃于民国时期。他的诗风注重意象的丰富多彩,常常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
《庆春泽 雨夜》创作于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此时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用诗歌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秋夜暴雨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开头部分,诗人用“万瓦瑽琤,千柯淅沥”二句生动地刻画了雨声的层次感,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接着,电闪雷鸣的描写,增强了夜晚的紧张氛围,与“天风撼闼狂如虎”的比喻相呼应,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
进入诗的中段,诗人抒发了对孤独的感慨,“炉火无温,更鼓频敲”一句,揭示了内心的孤寂与寒冷。对潇湘雨的习惯,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接受。细腻的情感在“坠玉跳珠,声声叶叶魂销”中达到了高潮,雨声如珠落玉盘,令人心神荡漾,仿佛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惆怅。
最后,诗人转向了对豪情的渴望,想要与友人共饮,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与豪迈。整个诗篇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由与豪情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瓦瑽琤,千柯淅沥:描绘雨声,营造气氛。
- 横飞势挟秋潮:形容雨势如潮水般涌来,体现出雨的猛烈。
- 电掣雷轰:闪电与雷声的交织,增强了夜的恐怖感。
- 翻疑海岳倾摇:比喻自然的力量如同翻倒的海岳,表现出诗人的震撼。
- 天风撼闼狂如虎:风猛烈地摇动门窗,生动地表现出风的狂暴。
- 掩书帏绛蜡高烧:书房内烛光高烧,暗示诗人的内心焦虑。
- 夜迢遥:夜晚漫长而孤寂。
- 炉火无温,更鼓频敲:炉火已熄,鼓声频敲,表现出寒冷与孤独感。
- 年来听惯潇湘雨:习惯了这种雨声,表现出对生活的接受。
- 在孤舟芦荻,客馆芭蕉:描绘孤独的场景,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坠玉跳珠,声声叶叶魂销:细腻的音响描写,表现出雨声的韵律感。
- 填词且作惊人语:想要写出惊人的诗句,表现出诗人的创作欲望。
- 对金尊击剑吹箫:与酒友共饮,表现出追求豪情的心态。
- 共谁豪:对豪情的渴望,表达内心的孤独。
- 唤起湘灵,叱起潜蛟:呼唤自然的灵性,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风比作“狂虎”,增强了风的凶猛感。
- 拟人:将“电”“雷”拟人化,增强了自然的威力。
- 对仗:如“万瓦瑽琤,千柯淅沥”,形成音节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暴雨夜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自由与豪情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孤独与思念。
- 雷电:象征自然的力量与恐惧。
- 炉火:象征温暖与安全感。
- 湘灵: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万瓦瑽琤”指的是什么?
A. 风声
B. 雨声
C. 雷声 -
“天风撼闼狂如虎”中的“撼”字意思是?
A. 摇动
B. 吹动
C. 震动 -
诗中提到的“湘灵”是指什么?
A. 湘江的水
B. 湘江的神灵
C. 湘江的鱼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刘鹏年的《庆春泽 雨夜》更注重内心感受与自然景象的结合,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近现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刘鹏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