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春泽 癸丑十月二十三日广州作》
时间: 2025-01-19 14:47: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屡盼芳辰,余寒不去,拥衾几度沉吟。
谣诼蛾眉,淫脂妒粉,叫人幽恨难禁。
狂蜂妖蝶纷争舞,似乱云欲掩高岑。
严霜摧折,梅魂结了层阴。
忽然一夜薰风到,便碧生树杪,艳绽桃心。
红雨漫天,春归锦绣园林。
东君能使年光换,谁料得竟有如今。
喜连朝,千城万陌,舞燕歌莺。
白话文翻译:
我多次期待春天的到来,但寒气依然不去,几次裹着被子沉吟思索。
关于美人的谣言和妒忌的脂粉,让人心中幽恨难以抑制。
狂蜂和妖蝶在空中争相舞动,仿佛乱云欲遮掩高耸的山峰。
严霜摧毁了花朵,梅花的灵魂也因此结下层层阴影。
忽然有一天,暖风吹来,树梢变得碧绿,桃花艳丽绽放。
漫天的红雨,春天回到了绚丽的园林。
春风东君能使时间流转,谁曾想到会有今天?
喜悦连绵,千城万街,燕子舞动,黄莺歌唱。
注释:
- 芳辰:春天,指美好的时光。
- 幽恨:心中隐秘的怨恨。
- 狂蜂妖蝶:形容春天里活泼的昆虫,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竞争。
- 严霜:指寒冷的霜雪。
- 梅魂:梅花的精神,象征坚韧与清雅。
- 薰风:温暖的春风。
- 东君:春天的君主,象征春天的来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凡,现代诗人,作品多涉及自然、人生、情感等主题,风格独特,善于运用古典诗词的韵律与意象,表达现代人的情感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癸丑年(2023年)十月,正值南方秋冬交替之际,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期待与对寒冷的感受,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诗歌鉴赏:
《庆春泽》一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到来与寒冬的渐渐逝去。开篇部分,诗人通过“屡盼芳辰,余寒不去”的自述,传达出对春天的期待与内心的焦灼。随着季节的推移,春天的气息逐渐显现,然而,这种期待并非一帆风顺,诗中提到的“谣诼蛾眉,淫脂妒粉”,不仅刻画了世俗的嫉妒与纷争,更加深了诗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对比。
诗中的“狂蜂妖蝶纷争舞”更是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竞争,仿佛万物都在为争夺春光而努力。严霜的“摧折”与梅花的“结阴”,则体现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诗人以梅花象征坚韧,暗示即使在寒冷中也有生机的存在。
转折之处,春风“忽然一夜”到来,标志着冬天的结束与春天的开始,展现了生命的轮回与希望的重生。最后,诗人以“喜连朝,千城万陌,舞燕歌莺”结束,表达了对春天的欢欣与万物复苏的美好愿望,给人以无限的希望与憧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屡盼芳辰:多次期盼春天的来临,表现了强烈的期待。
- 余寒不去:寒冷依旧,传达出一种无奈的情绪。
- 拥衾几度沉吟:裹着被子思考,暗示内心的沉重与思索。
- 谣诼蛾眉,淫脂妒粉:描绘社会对美的嫉妒,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复杂。
- 狂蜂妖蝶纷争舞:春天的生机与竞争,象征自然界的活力。
- 似乱云欲掩高岑:形容混乱的景象,寓意纷杂的世事。
- 严霜摧折:严寒的霜雪侵袭,象征生命的脆弱。
- 梅魂结了层阴:梅花的灵魂因寒冷而沉郁,表现出一种孤独感。
- 忽然一夜薰风到:暖风的到来,象征着春天的降临。
- 便碧生树杪,艳绽桃心:描绘自然复苏的景象,充满生机。
- 红雨漫天,春归锦绣园林:春天的到来使大地焕然一新,充满色彩。
- 东君能使年光换:春天的主宰能让时光回转,传达出时间的流转感。
- 谁料得竟有如今:对生活现状的感慨,流露出感慨与不易。
- 喜连朝,千城万陌,舞燕歌莺:春天的喜悦使无数地方都充满生机与欢笑。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狂蜂妖蝶”比喻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拟人:将东君拟人化,暗示自然的力量。
- 对仗:如“舞燕歌莺”,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排比:最后几句多次使用“春”字,渲染出春天的气息。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与生命的美好,抒发了对生活的感悟与感慨,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与人心的复杂,最终以希望与欢愉为结尾,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希望与生机,代表着新的开始。
- 寒霜: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挑战。
- 梅花:象征坚韧与清雅的气质。
- 蜂蝶:象征生命的活力与竞争。
- 红雨:象征春天带来的繁荣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狂蜂妖蝶”主要象征什么?
- A) 寒冷
- B) 生命的活力
- C) 争斗
- D) 美好的回忆
-
填空题:诗人通过“东君能使年光换”表达了对__的感慨。
-
判断题:诗中“严霜摧折”传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感悟。 (对/错)
答案:
- B) 生命的活力
- 时间的流转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春天的主题,但更多聚焦于社会动荡与人心愁苦,与《庆春泽》的欢快形成鲜明对比。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使用自然意象,但更侧重于离别与怀念的情感,与《庆春泽》的生机勃勃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现代诗人陈凡研究》
- 《诗词的语言与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