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朝城张明府和御史中丞苏丈秋兴见寄》

时间: 2025-01-01 08:35:44

闻君为县武城傍,花里弦歌不下堂。

佳政日来多荐疏,美名年少满词场。

挥毫色动郎官宿,托简光摇御史霜。

千载并传秋兴赋,可知潘令在河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君为县武城傍,花里弦歌不下堂。
佳政日来多荐疏,美名年少满词场。
挥毫色动郎官宿,托简光摇御史霜。
千载并传秋兴赋,可知潘令在河阳。

白话文翻译:

我听说你在武城当县令,花丛中弦歌声不停。
你施展的良政日渐增多,年轻的美名在诗词中传扬。
挥笔写出来的作品让郎官羡慕,托简的光辉映照御史的清寒。
千年之后仍会传颂《秋兴》的作品,难道你不知道潘令的伟大在河阳?

注释:

字词注释:

  • 县武城傍:指在武城这个地方当县令。
  • 弦歌:指琴瑟歌唱,形容文雅的音乐。
  • 佳政:好的政事。
  • 荐疏:建议和奏疏,指对政事的建议。
  • 郎官:指官员,通常指文官。
  • 托简:借助书信。
  • 御史:古代监察官。
  • 潘令:指潘江的令尹,意指贤明的官员。

典故解析:

  • 潘令在河阳:潘江以德行闻名,诗中提及,借以表扬当今的理政之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攀龙,明代著名诗人,才华横溢,擅长诗词,常以政治、山水为题材,作品多受当时社会的影响。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李攀龙与朋友之间的诗酒交往中,借助对友人政绩的赞美,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理想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对友人的赞美为主线,展现了李攀龙对良好政绩的欣赏与对友人的敬佩之情。开篇通过描绘武城的繁华景象,充分展示了县令的政治成就与文化素养。诗中提到的“花里弦歌”不仅反映了美好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和谐美好。接着,佳政的不断增加与年轻人的美名交织,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与期望。

在诗的后半部分,李攀龙通过比喻与典故,进一步提升了友人的形象。他提到的“挥毫色动郎官宿”与“托简光摇御史霜”,既展现了友人风采的卓越,又隐含了对当代文人的期待。最后一句提及潘令,暗示了优秀官员的历史传承,诗人希望友人的政绩也能如潘令一样被后人铭记。这种对历史的敬重与对未来的期盼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情感深厚,意境悠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闻君为县武城傍”——听说你在武城担任县令,地点与身份明确。
  2. “花里弦歌不下堂”——花丛中琴瑟歌声不断,描绘了优雅的环境与生活。
  3. “佳政日来多荐疏”——好的政事日益增多,人们纷纷上奏建议。
  4. “美名年少满词场”——年轻的美名在诗词中广为流传。
  5. “挥毫色动郎官宿”——笔墨洒落,令文官们赞叹。
  6. “托简光摇御史霜”——通过书信的光辉映照出监察官的冷清与清白。
  7. “千载并传秋兴赋”——千年之后仍传颂《秋兴》的作品。
  8. “可知潘令在河阳”——难道你不知道潘江的贤良在河阳?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花里弦歌”比喻美好的环境与生活。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称,如“佳政日来多荐疏”与“美名年少满词场”。
  • 典故:引用潘令的事迹,以增强诗意与历史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赞美友人的政绩,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反映了士人对于良好政务与文化传承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美好与和谐。
  • 弦歌:代表文雅与文化。
  • 佳政:寓意良好的政治。
  • 秋兴赋:象征传世之作,历史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攀龙的诗中提到的“花里弦歌”指什么?
    A. 诗歌
    B. 音乐
    C. 绘画

  2. “佳政日来多荐疏”表达了什么含义?
    A. 政治腐败
    B. 政绩增多
    C. 人民不满

  3. “可知潘令在河阳”提及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
    A. 美食
    B. 历史人物
    C. 风景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兴八首》(杜甫)——同样描写秋季情怀与风景。
  • 《登高》(杜甫)——表达对时局的感慨与怀古之情。

诗词对比:
李攀龙的《酬朝城张明府和御史中丞苏丈秋兴见寄》与杜甫的《秋兴八首》均以秋天为背景,但李攀龙更侧重于个人与友人的情感联结,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兴衰与个人命运的无奈。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均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李攀龙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