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鸠》

时间: 2024-12-29 20:22:07

村南微雨新,平绿净无尘。

散睡桑条暖,闲鸣屋脊春。

远闻和晓梦,相应在诸邻。

行乐花时节,追飞见亦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鸠
作者: 温宪 〔唐代〕

村南微雨新,平绿净无尘。
散睡桑条暖,闲鸣屋脊春。
远闻和晓梦,相应在诸邻。
行乐花时节,追飞见亦频。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鸠鸟在村南微雨后初醒,清新绿意的田野上没有尘埃。它们在温暖的桑树条上闲适地打盹,时不时在屋顶上鸣叫,迎接春天的到来。远处传来和煦的晨梦,似乎也在与邻居们相呼应。此时正是赏花的好时节,看到飞舞的鸟儿,感到无比的快乐。

注释:

  • 微雨: 细小的雨,形容春天的细雨。
  • 平绿: 形容田野上绿草如茵,景色宁静。
  • 散睡: 形容鸟儿在阳光下慵懒地打盹。
  • 桑条: 指桑树的枝条,春天的阳光照耀下显得温暖。
  • 闲鸣: 形容鸟儿在屋顶上轻松自在地鸣叫。
  • 和晓梦: 温暖的晨光如梦般和谐。
  • 行乐: 快乐地享受生活。
  • 花时节: 春天花开时节。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春鸠”是春天的象征,鸠鸟在中国文化中往往与情感、亲密关系相联系。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温宪,字子昊,唐代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贴近生活著称,常常描绘农村的宁静与美好。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天,正值万物复苏、百花争艳之时,诗人描绘了村庄的春景,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春鸠》是一首描写春天乡村景象的诗作,温宪以轻松愉悦的笔调描绘了春雨后的村庄。诗的前两句“村南微雨新,平绿净无尘”,生动地展现了春雨滋润后的清新环境,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散睡桑条暖,闲鸣屋脊春”描绘了鸟儿在温暖的桑树上慵懒打盹与在屋顶上鸣叫的情景,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令人向往。

后两句“远闻和晓梦,相应在诸邻。行乐花时节,追飞见亦频”,则将视野扩展到邻里之间,春天的美好也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诗人在这幅春日的图景中,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也传达出一种生活的乐趣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鲜明,通过细腻的描绘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生活的美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村南微雨新: 描述春天的细雨,给村庄带来了新鲜的气息。
  2. 平绿净无尘: 描绘了雨后清新的绿色田野,环境优美。
  3. 散睡桑条暖: 鸟儿在温暖的阳光下悠闲地打盹,表现出春天的舒适。
  4. 闲鸣屋脊春: 鸟儿在屋顶上鸣叫,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5. 远闻和晓梦: 远方传来和谐的晨梦,增添了春天的氛围。
  6. 相应在诸邻: 这种美好也在邻里间相互呼应。
  7. 行乐花时节: 春天是赏花的好时节,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8. 追飞见亦频: 看到飞鸟的频繁出现,感受到生机勃勃的春天。

修辞手法:

  • 比喻: “和晓梦”比喻春天的温暖与和谐。
  • 拟人: 鸟儿的“闲鸣”赋予了自然生命,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 对仗: 诗中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享受生活的态度,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鸠: 代表春天的到来,象征生机与希望。
  • 微雨: 细腻的春雨,象征滋润与生命的复苏。
  • 平绿: 绿意盎然,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桑条: 代表农田与乡村生活,体现了人们的安逸。
  • 花时节: 代表生命的繁荣,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村南微雨新”中的“新”字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新鲜的空气
    • B. 新的开始
    • C. 新的景象
    • D. 新的生活
  2. 诗中提到的“闲鸣”是指什么?

    • A. 鸟儿不再鸣叫
    • B. 鸟儿悠闲自在地鸣叫
    • C. 鸟儿在飞翔
    • D. 鸟儿在觅食
  3. 整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 A. 悲伤
    • B. 悠闲与快乐
    • C. 愤怒
    • D. 思念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诗词对比:

  • 《春晓》: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但更侧重于晨曦的景象与情感。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写春天的气息,强调自然的变化与诗人的心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