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李翱的《断僧通状》
上岁童子,二十受戒。
君王不朝,父母不拜。
口称贫道,有钱放债。
量决十下,牒出东界。
白话文翻译:
去年一个年轻的僧人,二十岁时剃发出家。
皇帝不来朝见,我的父母也不来拜见。
嘴里自称是贫道,但其实有钱放高利贷。
量好十斤,文书就发往东边。
注释:
- 童子:指年轻的僧人。
- 受戒:出家成为僧人,接受戒律。
- 君王不朝:指皇帝没有来朝见,表示一种失落或无奈。
- 口称贫道:自称是贫困的道士,实际上却在做放债的生意。
- 量决十下:称量十斤,指放贷的行为。
- 牒出东界:把文书发往东边,可能指放贷的交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翱,唐代诗人,字梦阮,号云岫,生于盛唐,创作以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为主。其作品多描写佛教思想和出家生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僧人因经济原因而背离清修的现象。李翱通过这首诗揭示了僧侣的伪善,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批判。
诗歌鉴赏:
《断僧通状》以简洁而直白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年轻僧人的生活现状及内心的矛盾。首句“上岁童子,二十受戒”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的身份,暗示了他还处于年轻无知的阶段。接着“君王不朝,父母不拜”,展现了他对社会地位的失落与孤独,皇帝与父母的缺席,隐喻了他在社会中的孤立。第三句“口称贫道,有钱放债”更是揭示了他表面上的清贫与内心的贪婪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一些僧人外表的清高与内心的世俗欲望之间的矛盾。最后一句“量决十下,牒出东界”,则具体描绘了他放贷的行为,暗示了他在物质利益驱动下的堕落。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对比,深刻展现了唐代僧侣的生活现实,批判了僧人对清修的背离,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李翱以此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给人以深刻的警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岁童子,二十受戒:描述年轻僧人出家的时间与年龄。
- 君王不朝,父母不拜:表达对社会与家庭的失落感。
- 口称贫道,有钱放债:揭示伪善,实际追求物质利益。
- 量决十下,牒出东界:具体描绘放贷行为,展现其世俗化。
修辞手法:
- 对比:清贫与财富的对比,表现僧人身份的矛盾。
- 反讽:通过自称“贫道”与实际行为形成反讽,揭示社会现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年轻僧人内心的斗争与外在的矛盾,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道德的缺失,传达出对僧侣伪善的批判与对真实自我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童子:象征年轻与纯真,但同时也暗示无知。
- 君王、父母:象征社会与家庭的支持系统,缺失意味着孤独。
- 贫道:代表一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 放债:体现了贪婪与物质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翱的《断僧通状》主要描绘了什么主题? A. 宗教信仰
B. 社会现实
C. 个人情感 -
“口称贫道,有钱放债”中的“贫道”指的是? A. 真实的财富
B. 表面的清贫
C. 个人理想 -
诗中提到的“君王不朝”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自豪
B. 失落
C. 快乐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李翱《断僧通状》与白居易《琵琶行》都反映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孤独与失落,但李翱更侧重于对僧侣伪善的批判,而白居易则通过音乐与情感的结合,展现了对过往的怀念与人性的共鸣。
参考资料:
- 《李翱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