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关河令 延绥清明有见
屈大均 〔明代〕
柳毛争插。正冷节向野坟相识。
枉踏新青,蘼芜殊未碧。
黄沙遥接塞北。但几点红蓝颜色。
卤地佳人,胭脂嫌太湿。
白话文翻译:
柳枝争相插入,清明时节寒冷的气候与野坟相识。
白白踏上新生的青草,野蔷薇却尚未变得碧绿。
黄沙遥远连接着塞北,只见几点红蓝的颜色。
泥泞的土地上,佳人的胭脂显得太湿而不美。
注释:
- 柳毛:柳树的新芽,象征春天的生机。
- 冷节:指寒冷的季节,清明时节依然感到寒意。
- 野坟:指野外的坟墓,暗示生死与自然的交融。
- 新青:指新生的青草,象征着春天的复苏。
- 蘼芜:即野蔷薇,生长在野外,尚未开花。
- 黄沙:指远处的沙地,暗示边塞的荒凉。
- 卤地:湿润、泥泞的地方,反映天气的影响。
- 佳人:指美丽的女子,暗喻情感的寄托。
- 胭脂:化妆品,象征女性的美丽与柔情。
典故解析: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常与扫墓、踏青活动相联系,诗中描绘的情景正是这个节日的特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屈大均(1568-1644),明代文学家,字希恭,号雪窗,广东人。屈大均擅长诗词,尤其在清明节期间的诗作表现出对生命、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屈大均创作《关河令》正值明末动荡时期,社会动乱,作者通过清明节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对生死的感慨与对自然美的向往。
诗歌鉴赏:
《关河令》通过清明节的景象,展现了生死交替、自然之美与人情冷暖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柳毛争插”,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清明的气氛,接着“正冷节向野坟相识”把生与死的交织清晰呈现。诗人在清明时节踏青,却不得不面对野外的坟墓,这种对比强化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枉踏新青,蘼芜殊未碧”中,诗人感叹新草的嫩绿与未开的花朵,暗示着希望与失落并存。黄沙与塞北的遥远交接,给人一种苍凉之感,似乎在提醒人们对故土的眷恋与对未来的迷茫。
最后两句“卤地佳人,胭脂嫌太湿”则将情感与自然的景象结合,佳人的美丽因泥泞而显得不那么完美,象征着现实中的种种遗憾与无奈。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折射出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柳毛争插:描绘春天的景象,生机勃勃。
- 正冷节向野坟相识:清明节的寒冷与扫墓的哀愁相结合。
- 枉踏新青:无奈的踏上新生的青草。
- 蘼芜殊未碧:未开花的蔷薇象征着希望未能实现。
- 黄沙遥接塞北:描绘荒凉的边塞,暗示离愁别恨。
- 但几点红蓝颜色:点缀的色彩,暗示生命的短暂与美好。
- 卤地佳人:佳人象征着美丽与柔情。
- 胭脂嫌太湿:美丽在泥泞中失去了光泽,象征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情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让自然景物具有人情味,增强情感深度。
- 对仗:诗句之间的工整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清明时节的生死交替,表现出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毛:春天的生机。
- 野坟:生死交织。
- 新青:希望与成长。
- 蘼芜:未实现的美好。
- 黄沙:荒凉与孤独。
- 佳人:爱与美的象征。
- 胭脂:女性的柔情与美丽的脆弱。
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反映了生命的复杂性与自然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柳毛争插”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春天的生机
- B. 生死的无常
- C. 冷清的秋天
-
“卤地佳人,胭脂嫌太湿”中“佳人”指的是?
- A. 美丽的女子
- B. 诗人自己
- C. 自然景物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诗词对比:
- 比较屈大均的《关河令》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关注自然与人情的交织,但杜甫更强调对国家的忧虑,而屈大均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屈大均生平与作品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大全》
- 《清明节的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