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

时间: 2025-01-06 09:32:19

淡月寒庭树,微风响女萝。

碧栏杆外晚凉多。

偏是夜深贪着看银河。

诗思侵人骨,闲愁搅睡魔。

玉阶久立觉凉么。

应是苍苔冰透小蛮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淡月寒庭树,微风响女萝。
碧栏杆外晚凉多,
偏是夜深贪着看银河。
诗思侵人骨,闲愁搅睡魔。
玉阶久立觉凉么,
应是苍苔冰透小蛮靴。

白话文翻译:

一轮淡淡的月光照耀在寒冷的庭院树上,微风轻轻拂动着女萝。碧绿的栏杆外,晚上的凉意格外浓厚。偏偏是夜深人静,我贪恋着这美好的银河。诗的思绪侵入我的骨髓,闲愁搅动着我的梦境。站在玉阶上久了,才觉得寒意袭来,想必是苍苔已经冰透了我的小蛮靴。

注释:

  • 淡月:淡淡的月亮,指的是月光柔和而清淡。
  • 寒庭树:寒冷的庭院中的树木。
  • 女萝:一种攀援植物,常用来形容柔美的风景。
  • 碧栏杆:碧色的栏杆,指的是庭院或楼台的栏杆。
  • 银河:天上的星河,象征着美好和遥远的梦想。
  • 诗思:诗人的思绪与灵感。
  • 闲愁:无所事事而产生的忧愁。
  • 玉阶:指精美的石阶或台阶,象征高雅。
  • 苍苔:生长在石阶上的青苔,常用来表现时间的流逝。

典故解析:

  • 银河: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代表着美好的景象和人们的向往。银河代表着远方的理想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自华,字季恨,江苏省无锡人。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诗人,以其情感细腻、语言优美的作品而著称。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尤其是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游走的风格。

创作背景:

《南歌子》创作于张恨水的诗歌创作高峰期,那个时期社会动荡,个体情感的表达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他创作的重要主题。

诗歌鉴赏:

《南歌子》是一首充满诗意与情感的作品,展现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对自然的敏感体察以及内心深处的情感挣扎。开篇以“淡月寒庭树”描绘出宁静的夜晚景象,柔和的月光与寒冷的庭院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清冷。接着,诗中提到的“微风响女萝”,使得自然界中的一切生机盎然,微风拂动着女萝,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带来了一丝生动的气息。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诗思侵人骨,闲愁搅睡魔”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追求与内心的烦恼,诗的创作与情感的投射交织在一起,展现出诗人对美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此外,最后两句“玉阶久立觉凉么,应是苍苔冰透小蛮靴”,更是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似乎被时间侵蚀的孤独感。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具有较强的抒情性与思考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淡月寒庭树:夜晚的庭院里,淡淡的月光照耀着树木,营造出寂静而冷清的氛围。
  • 微风响女萝:轻柔的风吹动着女萝,产生声响,增添了夜的生动感。
  • 碧栏杆外晚凉多:栏杆外面晚上的凉意加重,暗示着夜色的深沉。
  • 偏是夜深贪着看银河:到了深夜,诗人沉醉于星空的美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诗思侵人骨:创作的灵感悄然侵袭,深入骨髓,表现出诗人对写作的执着。
  • 闲愁搅睡魔:闲散的忧愁扰乱了睡梦,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 玉阶久立觉凉么:长时间站在光滑的玉阶上,感受到一阵寒意。
  • 应是苍苔冰透小蛮靴:认为是青苔已经渗透了她的小鞋,传达出一种被时间冷却的感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诗思侵人骨”,将诗的灵感比作一种侵入的力量,表现出其深刻的感受。
  • 拟人:如“微风响女萝”,赋予自然以生命,增添画面的生动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个体在自然面前的孤独与思索,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孤独、思考与梦想。
  • 寒庭:表现出清冷与孤寂的环境。
  • 银河:代表着远方的理想与追求。
  • 玉阶:象征着高雅与孤独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淡月”所指的是: A. 明亮的月亮
    B. 柔和的月光
    C. 圆圆的月亮
    答案:B

  2. 诗中提到“碧栏杆外晚凉多”,表示什么? A. 春天的暖意
    B. 深夜的寒冷
    C. 夏天的凉爽
    答案:B

  3. “闲愁搅睡魔”中的“闲愁”指的是: A. 忙碌的工作
    B. 无所事事的忧愁
    C. 快乐的心情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张恨水的《南歌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有着对夜晚景色的细腻描绘,但张恨水更注重内心的情感表达,而李清照则更倾向于抒发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美好爱情的追忆。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
  • 《张恨水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