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其十四》

时间: 2025-01-08 22:21:37

四十不拟老,老状日已至。

饮量复减昔,三饮已复醉。

诗来亦信口,甲乙懒排次。

遐览天地间,何物如我贵。

所恨每自丧,长失本然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十不拟老,老状日已至。饮量复减昔,三饮已复醉。诗来亦信口,甲乙懒排次。遐览天地间,何物如我贵。所恨每自丧,长失本然味。

白话文翻译:

四十岁本不觉得自己会老,但衰老的迹象却日渐明显。饮酒的量比以前减少了,只需三次饮酒就会醉倒。作诗时也随意出口,懒得去仔细排列字句。放眼整个天地间,有什么东西能像我这样珍贵。遗憾的是,我常常迷失自我,长久地失去了本真的味道。

注释:

  • 四十不拟老:四十岁的人通常不认为自己会老。
  • 老状日已至:衰老的迹象一天天显现。
  • 饮量复减昔:饮酒的量比以前减少了。
  • 三饮已复醉:只需三次饮酒就会醉倒。
  • 诗来亦信口:作诗时也随意出口,不经过深思熟虑。
  • 甲乙懒排次:懒得去仔细排列字句。
  • 遐览天地间:放眼整个天地间。
  • 何物如我贵:有什么东西能像我这样珍贵。
  • 所恨每自丧:遗憾的是,我常常迷失自我。
  • 长失本然味:长久地失去了本真的味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祝允明(1460-1526),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江苏吴县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豪放洒脱著称,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这首诗是他在中年时期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衰老的感慨和对自我迷失的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祝允明在中年时期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衰老的感慨和对自我迷失的忧虑。在明代,文人士大夫常常通过饮酒和作诗来抒发情感,祝允明也不例外。这首诗通过对自己饮酒和作诗状态的描述,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和自我迷失的深刻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直白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衰老和自我迷失的深刻感受。诗中,“四十不拟老,老状日已至”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衰老的无奈,也反映了他对时间的敏感。“饮量复减昔,三饮已复醉”则进一步以饮酒为媒介,抒发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后几句则通过对自己作诗状态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自我迷失的忧虑和对本真自我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自我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十不拟老,老状日已至”:诗人表达了对衰老的无奈和对时间的敏感。
  • “饮量复减昔,三饮已复醉”:通过饮酒的减少和易醉,抒发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 “诗来亦信口,甲乙懒排次”:描述了自己作诗时的随意状态,反映了内心的迷茫。
  • “遐览天地间,何物如我贵”:表达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珍贵事物的思考。
  • “所恨每自丧,长失本然味”:抒发了对自我迷失的忧虑和对本真自我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饮酒的减少和易醉,比喻生命的流逝和衰老的到来。
  • 拟人:将衰老拟人化,表达了对衰老的无奈和对时间的敏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四十不拟老,老状日已至”,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对衰老和自我迷失的深刻感受。通过对自己饮酒和作诗状态的描述,诗人抒发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自我迷失的忧虑,表达了对本真自我的追求和对珍贵事物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衰老:诗中通过“老状日已至”等词句,展现了衰老的意象。
  • 饮酒:通过“饮量复减昔,三饮已复醉”等词句,展现了饮酒的意象。
  • 作诗:通过“诗来亦信口,甲乙懒排次”等词句,展现了作诗的意象。
  • 自我迷失:通过“所恨每自丧,长失本然味”等词句,展现了自我迷失的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四十不拟老,老状日已至”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A. 对衰老的无奈 B. 对时间的敏感 C. 对生命的流逝 D. 对自我迷失的忧虑

  2. 诗中“饮量复减昔,三饮已复醉”通过什么来抒发情感? A. 饮酒 B. 作诗 C. 衰老 D. 自我迷失

  3. 诗中“诗来亦信口,甲乙懒排次”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状态? A. 随意 B. 迷茫 C. 无奈 D. 感慨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是通过饮酒来抒发情感,表达了对生命和自我的思考。
  • 杜甫的《登高》:通过登高望远,抒发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自我迷失的忧虑。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饮酒》与祝允明的《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其十四》:两者都通过饮酒来抒发情感,但陶渊明的诗更加超脱,而祝允明的诗更加直白和质朴。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歌选》:收录了明代众多诗人的作品,包括祝允明的诗作。
  • 《陶渊明集》:收录了陶渊明的诗作,可以与祝允明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