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二十一首 其七》
时间: 2025-01-06 08:01: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狗吠梁野,七雄扇妖氛。
吴徒二十万,剽若狼虎群。
鼓行破棘壁,长驱似轻云。
汉将三十六,朱旗耀天垠。
救梁不奉诏,太尉真将军。
遂令千载下,知人称孝文。
哀哉潼关战,百万徒纷纭。
白话文翻译:
天狗在梁山的野外吠叫,七雄(指七个诸侯)扇动着妖邪的气息。
吴国的士兵有二十万,像狼虎一样凶猛。
鼓声震天,冲破了荆棘的防壁,长驱直入如同轻云。
汉朝的将领有三十六位,朱红的旗帜在天际闪耀。
救助梁国没有受诏命,太尉真是一位将军。
因此到了千载之后,大家都称赞他为孝文。
哀哉,潼关之战,百万大军纷纷涌动。
注释:
- 天狗: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象征灾难。
- 七雄: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七个主要诸侯国。
- 吴徒:指吴国的士兵。
- 剽:形容迅猛,像猛兽一样。
- 鼓行:鼓声响起,表示军队的行动。
- 长驱:快速前进。
- 太尉:古代的最高军事官职。
- 孝文:指汉朝的孝文帝,因其仁德而被后人称颂。
- 潼关: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地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千里,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明初的开国元勋之一。他的诗词作品以雄浑的气势和深邃的思想著称,常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时局的敏锐观察。
创作背景:
《咏史二十一首》是刘基在元末明初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诗中回顾了历史事件,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英雄人物的感慨,反映出他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崇敬。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梁国的战役为背景,展现了战争的惨烈与英雄的气质。开头提到“天狗吠梁野”,通过神话传说的意象,营造出一种不祥的氛围,暗示战争即将来临。接着“七雄扇妖氛”,暗指那些诸侯国的争斗与混乱,表明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不安定。
“吴徒二十万,剽若狼虎群”一联,通过生动的比喻,塑造了吴国将士的勇猛形象,展现了战争中敌军的强大与凶狠。后面的“鼓行破棘壁,长驱似轻云”描绘了军队的进攻态势,给人一种迅猛的感觉。
随后提到“汉将三十六,朱旗耀天垠”,对汉朝将领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而“救梁不奉诏,太尉真将军”则体现出对忠义的推崇,强调了即使没有诏令,仍然要为国家出力的精神。
最后两句“哀哉潼关战,百万徒纷纭”则是对战争的深切哀悼,表现出对无数士兵牺牲的悲痛和对历史变迁的惋惜。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英雄人物的赞美,极富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狗吠梁野:天狗在梁山的野外吠叫,象征着即将到来的灾难。
- 七雄扇妖氛:七个诸侯国在动荡中扇动妖邪的气息,暗示政治混乱。
- 吴徒二十万,剽若狼虎群:吴国的士兵二十万,像狼虎一样凶猛,形象地展示了敌军的威胁。
- 鼓行破棘壁:鼓声响起,军队迅速冲破荆棘的防壁,表现出战斗的猛烈。
- 长驱似轻云:军队如轻云般快速前进,强调了他们的迅速与强劲。
- 汉将三十六,朱旗耀天垠:汉朝的将领三十六位,朱旗在天际闪耀,表现出气势与威严。
- 救梁不奉诏:救助梁国并没有奉命,表现出将军的忠诚与义气。
- 太尉真将军:太尉是忠诚的将军,强调其英勇无畏。
- 遂令千载下,知人称孝文:因此后世称他为孝文,表现出英雄的名声流传。
- 哀哉潼关战,百万徒纷纭:对于潼关之战的哀悼,表现出对战争中无辜牺牲者的同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剽若狼虎群”,生动形象。
- 对仗:如“鼓行破棘壁,长驱似轻云”,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百万徒纷纭”,夸大战争的惨烈程度,突显悲剧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历史战争的深刻思考,表现了英雄人物的忠义精神以及对战争中无辜牺牲者的哀悼之情。刘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英雄事迹的赞美,展现出诗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狗:代表灾难与不安。
- 七雄:象征战国时期的诸侯争斗。
- 狼虎:象征敌军的凶猛。
- 鼓声:象征战争的号角。
- 朱旗:象征汉朝的威望与荣耀。
- 潼关:历史战争的象征,承载着悲壮的历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天狗”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英雄
b) 灾难
c) 和平
d) 战胜 -
“吴徒二十万”中的“徒”指的是?
a) 士兵
b) 平民
c) 皇族
d) 文人 -
诗中提到的“太尉”是指?
a) 商人
b) 文人
c) 军事将领
d) 政治家
答案:
- b) 灾难
- a) 士兵
- c) 军事将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兵车行》
- 李白的《古战场》
诗词对比:
- 《兵车行》:同样表现战争的苦难与士兵的悲惨命运,但更注重平民与士兵的视角。
- 《古战场》:同样描写了战斗的情景,但更加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历史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元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历史的回响:刘基与他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