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石末公春晴诗》

时间: 2025-01-06 08:03:46

幽禽啧啧语朝阳,细绿骎骎入女桑。

天上深宫调玉烛,人间和气应勾芒。

赤眉青犊终何在,白马黄巾莫漫狂。

将帅如林须发踪,太平功业望萧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禽啧啧语朝阳,
细绿骎骎入女桑。
天上深宫调玉烛,
人间和气应勾芒。
赤眉青犊终何在,
白马黄巾莫漫狂。
将帅如林须发踪,
太平功业望萧张。

白话文翻译:

清晨,幽静的鸟儿啧啧地叫着,阳光透过树梢洒在地上,细嫩的绿叶在女桑树下摇曳。天上,深宫里传来调和的乐声,仿佛是点亮了玉烛;而人间的和气也应时而生,像勾芒一样。赤眉和青犊究竟在哪里呢?白马和黄巾又何必胡乱狂妄?将帅如同森林般密集,须发斑白却依然有作为,太平盛世的功业盼望能够有所成就。

注释:

字词注释:

  • 幽禽:指安静的鸟儿。
  • 骎骎:形容细小而灵活的样子。
  • 女桑:一种桑树,常用于养蚕。
  • 深宫:古代宫殿,指皇宫。
  • 玉烛:古代用以照明的蜡烛,象征光明和希望。
  • 勾芒:指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 赤眉、青犊:古代的军团,象征动荡与无序。
  • 白马、黄巾:指汉末时期的黄巾军,象征乱世。
  • 将帅如林:形容将领众多。
  • 萧张:形容盛大的景象。

典故解析:

  • 赤眉与青犊:指的是历史上的赤眉军和青犊军,这些部队的动荡象征着战乱。
  • 白马与黄巾:提及历史上著名的黄巾起义,反映了对动乱时代的回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字伯温,号季高,明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诗词见长,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脱俗。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明代初期,正值国家刚刚经历了战乱,社会逐渐恢复安定。刘基借助春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渴望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诗歌鉴赏:

此诗以春天的自然景象为背景,结合历史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期盼与忧虑。开篇以“幽禽啧啧语朝阳”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早晨,细致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接着通过“天上深宫调玉烛,人间和气应勾芒”两句,突显了人间与天上和谐的关系,反映出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然而,诗中随即转向历史,提及“赤眉青犊终何在,白马黄巾莫漫狂”,通过对历史动乱的追忆,表现出对现实的不安与警惕,暗示历史的教训不应被遗忘。最后两句“将帅如林须发踪,太平功业望萧张”则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希望能够在众多将领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国家的繁荣。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层次分明,既有对春天的赞美,又有对历史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在面对现实时的复杂心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幽禽啧啧语朝阳”:幽静的鸟儿在晨光中欢快地叫唤,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 “细绿骎骎入女桑”:细嫩的绿叶在桑树间摇曳,象征着春天的欣欣向荣。
  • “天上深宫调玉烛”:天上的深宫里传来美妙的音乐,仿佛在点亮希望的蜡烛。
  • “人间和气应勾芒”:人间也因春天的到来而洋溢着和谐的气息。
  • “赤眉青犊终何在”:反思历史动乱,问及那些历史上的军队现状如何。
  • “白马黄巾莫漫狂”:提醒后人要警惕历史的重复,不要沉迷于狂妄之中。
  • “将帅如林须发踪”:描绘将领众多,尽管年纪已大,但仍然有作为。
  • “太平功业望萧张”:寄望于未来的太平盛世能够实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将帅比作树林,形象生动。
  • 对仗:如“赤眉青犊”和“白马黄巾”,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用“啧啧语”形容鸟语,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春天的赞美,也隐含了对历史动荡的反思,寄托了对未来太平盛世的美好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禽:象征宁静自然,暗示内心的平和。
  • 朝阳:象征希望与新的开始。
  • 细绿: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美好。
  • 深宫与玉烛:象征着权力与光明。
  • 赤眉、青犊:象征历史的动荡与不安。
  • 白马、黄巾:象征着历史的教训与警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幽禽”指的是什么? A) 昆虫
    B) 鸟
    C) 鱼
    D) 动物

  2. “赤眉青犊”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A) 和平
    B) 战乱
    C) 自然
    D) 富贵

  3. 作者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
    A) 朝阳、细绿
    B) 赤眉、黄巾
    C) 深宫、玉烛
    D) 将帅、太平

答案:

  1. B) 鸟
  2. B) 战乱
  3. A) 朝阳、细绿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可以将刘基的《次韵和石末公春晴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刘基更侧重于历史的反思与未来的期盼,而王之涣则更加突出自然景观的壮丽与人生的哲理。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刘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