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即事 其十三》

时间: 2025-01-06 08:18:10

疏雨鸣檐月在云,马蹄初歇夜将分。

雁行却向城头过,何处砧声隐隐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疏雨鸣檐月在云,
马蹄初歇夜将分。
雁行却向城头过,
何处砧声隐隐闻。

白话文翻译:

细雨轻轻打在屋檐上,明月藏在云层中;
马蹄声刚刚停下,夜晚即将过去。
大雁的队列飞过城头,
不知在何处传来隐隐的砧声。

注释:

字词注释

  1. 疏雨:细小而稀疏的雨。
  2. 鸣檐:雨滴落在屋檐上发出的声音。
  3. 马蹄:马的蹄子,象征骑马的人。
  4. 初歇:刚刚停止。
  5. 夜将分:夜晚即将结束,天快亮了。
  6. 雁行:大雁的队列。
  7. 砧声:砧板上敲打的声音,通常指农家妇女在做衣物或加工粮食时发出的声音。

典故解析

  • 雁行:大雁成群结队飞行,常用来象征团结与归宿。
  • 砧声:常与乡村生活相关,表明田园生活的安宁与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或称刘伯温),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以诗词、散文和戏剧闻名,风格多变,善于抒发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结合。

创作背景: 《秋日即事》系列诗作反映了作者在秋天的沉思与观察,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事变迁的思考,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诗歌鉴赏:

《秋日即事 其十三》描绘了一个秋日的夜晚,细雨打在屋檐上,马蹄声消失,象征着白天的喧嚣逐渐远去,夜晚的宁静即将来临。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特有的清冷与静谧。尤其是“雁行却向城头过”,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迁徙,既有对自然变化的感慨,也隐含着人们对归属感的追寻。而“何处砧声隐隐闻”则通过砧声的描绘,传达了农村生活的气息,令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乡愁。诗歌的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充满了哲理和情感的交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疏雨鸣檐月在云:细雨轻声打在檐角,月光被云朵遮住,展现了一个朦胧而宁静的夜晚。
  2. 马蹄初歇夜将分:马蹄声刚停,暗示着夜晚即将结束,预示黎明的到来。
  3. 雁行却向城头过:大雁飞过城头,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离别的情感。
  4. 何处砧声隐隐闻:隐约传来的砧声,增添了乡村的生活气息与思乡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雨声比作轻声鸣叫,使景象更具生动感。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秋季的宁静与思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过往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秋季的冷清与思索。
  2. :代表着宁静与孤独的情感。
  3. 马蹄:象征着人们的奔波与生活的节奏。
  4. :象征着迁徙与归属的思考。
  5. 砧声:代表乡村生活的温暖与亲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砧声”主要指什么? A. 农作物的声音
    B. 乡村妇女做衣物的声音
    C. 马蹄声
    D. 雁叫声

  2. 填空题:诗中描绘的天气是____,象征了秋季的____

  3. 判断题:诗中的“月在云”暗示了夜晚的明亮。
    A. 对
    B. 错

答案:

  1. B
  2. 疏雨;宁静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与刘基的此诗在描写秋夜的情感上有相似之处,均通过自然景象抒发对人事的思考,但杜甫更侧重于对亲人的思念,而刘基则更强调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