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山居 其二》

时间: 2025-01-08 02:54:44

壑外泉声冷,林间鸟韵幽。

蝶翻红蓼岸,云涌翠山楼。

白露千岩碧,黄花一径秋。

月明何处笛,趁入涧溪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壑外泉声冷,林间鸟韵幽。
蝶翻红蓼岸,云涌翠山楼。
白露千岩碧,黄花一径秋。
月明何处笛,趁入涧溪流。

白话文翻译:

在山谷之外,泉水的声音清冷;林间鸟鸣声悠扬。
蝴蝶在红蓼岸边飞舞,云雾在翠绿的山楼间涌动。
白露使得千岩更加碧绿,黄花在小路上绽放出秋天的气息。
月光明亮,在哪里传来笛声,伴着溪水流入山涧。

注释:

字词注释:

  • :山谷,指深邃的地方。
  • 泉声:泉水流出的声音,清新而冷静。
  • 鸟韵:鸟叫声,形容其音调和谐。
  • 蝶翻:蝴蝶翩翩起舞。
  • 红蓼:红色的蓼草,生长在水边。
  • 云涌:云层涌动,形容气象的变化。
  • 白露:秋天的露水,象征着时节的变迁。
  • 千岩碧:众多山岩都变得碧绿。
  • 黄花一径秋:小路旁的黄花,标志着秋天的到来。
  • 月明:月光明亮,夜晚的宁静。
  • :一种乐器,传递出悠扬的乐声。
  • 涧溪流:山涧中的溪水流淌。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山居之美的向往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挺英,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追求意境的深远与情感的细腻。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明代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交汇的时期。诗人选择西湖作为创作背景,体现了对自然的向往和逃避现实的渴望。

诗歌鉴赏:

《西湖山居 其二》是一首描绘西湖自然景色的诗,整体意境清新,富有层次感。诗的开头通过“壑外泉声冷,林间鸟韵幽”两句,展现了山谷与林间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着,蝴蝶与云彩的描写,使得自然景色更加生动,增强了诗的动感与灵动感。

“白露千岩碧,黄花一径秋”两句,则在时间的变化中,展示了秋天的气息。白露的出现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千岩的碧绿和黄花的盛开,仿佛在告诉人们,虽然时光流逝,但自然的美丽依旧常在。

最后两句“月明何处笛,趁入涧溪流”,则是诗人的思考与感慨。明亮的月光下,悠扬的笛声与溪水的流淌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富有音乐感的画面,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整体来看,叶挺英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西湖的自然美景,以及与之相伴的宁静与思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泊宁静的心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壑外泉声冷:山谷外,泉水声清冷,表现出环境的幽静。
  2. 林间鸟韵幽:林中鸟鸣声悠扬,增添了自然的生机。
  3. 蝶翻红蓼岸:蝴蝶在红蓼岸边飞舞,描绘出生动的景象。
  4. 云涌翠山楼:云雾在青翠的山楼间涌动,营造出朦胧的氛围。
  5. 白露千岩碧:白露使得山岩显得更加碧绿,体现季节的变化。
  6. 黄花一径秋:小路旁的黄花盛开,暗示秋天的来临。
  7. 月明何处笛:月光下,哪里传来笛声,表现思念与惆怅。
  8. 趁入涧溪流:笛声伴随着溪水流入山涧,形成和谐的画面。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情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如“鸟韵幽”。
  • 对仗:上下句对称,如“壑外泉声冷,林间鸟韵幽”。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西湖的自然美景,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一种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声:象征着宁静与清凉。
  • 鸟韵:代表生命的活力与灵动。
  • :寓意着自由与美丽。
  • 白露:象征季节的更替与时间的流逝。
  • 月明:象征着思考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壑外泉声冷”描述了什么样的环境? a. 热闹繁华
    b. 幽静清冷
    c. 炙热难耐
    答案:b. 幽静清冷

  2. “白露千岩碧”中的“白露”象征什么? a. 春天的花开
    b. 夏天的骄阳
    c. 秋天的来临
    答案:c. 秋天的来临

  3. 诗中提到的“黄花”代表了什么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答案:c. 秋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叶挺英的《西湖山居 其二》更加注重细节描写和自然气息的渲染,而王维则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哲理与情感。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共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