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思远楼西平屿东,会昌湖上藕花风。
水亭隔岸湘帘卷,人倚阑干忆谢公。
白话文翻译:
在思远楼的西边,平屿的东边,会昌湖上吹来藕花的微风。
水亭隔着湖岸,湘帘轻轻卷起,一个人倚着栏杆,怀念谢公。
注释:
- 思远楼: 西湖的一座楼,因其高而远望而得名。
- 平屿: 指西湖中的小岛。
- 会昌湖: 这是西湖的一个区域,以湖面宽广、风景秀丽而著称。
- 藕花: 指莲藕的花,常在夏季盛开,象征着美丽和清新。
- 水亭: 水边的小亭子,供游人休息和欣赏风景。
- 湘帘: 轻盈的帘子,常与水相关,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谢公: 指谢安,东晋时期的名士,曾在西湖附近隐居,留下许多佳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隽伯,宋代诗人,其生平较少记载,但其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脱俗,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情感。
创作背景:
《西湖偶成》作于西湖的游览时,诗人被湖光山色所吸引,联想到历代文人墨客,尤其是谢公的高洁品格和隐逸生活,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古人风范的追忆。
诗歌鉴赏:
《西湖偶成》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的诗。诗的开头“思远楼西平屿东”,以“思远楼”引入,展现了西湖的地理轮廓,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接着“会昌湖上藕花风”,从视觉的美感转向触觉的体验,藕花的风使人感受到自然的清新与宁静。
“水亭隔岸湘帘卷”则描绘了水边亭子与湘帘的画面,表现出一种幽静的环境,似乎将人引向一个诗意的世界。而最后一句“人倚阑干忆谢公”则承载了深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谢公的怀念,仿佛在说,虽然时光流逝,但谢公的风范依旧令人怀念。
整首诗以极简的语言描绘出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古人的敬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思远楼西平屿东: 介绍了地理位置,设定了诗歌的背景,展示了西湖的自然风光。
- 会昌湖上藕花风: 描绘了湖面上的藕花和微风,传达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 水亭隔岸湘帘卷: 画面感增强,水亭与湘帘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
- 人倚阑干忆谢公: 表达了诗人对谢公的怀念,情感深厚,带有一丝感伤。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的“西平屿东”与“会昌湖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 藕花、水亭、湘帘等意象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动人的自然画卷。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文人的缅怀,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思远楼: 象征着思念和远方的理想。
- 藕花: 代表纯洁、美丽和清新的自然景象。
- 水亭: 传达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 湘帘: 带有诗意的情感,表现出一种轻柔的美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思远楼西平屿东”中“西”与“东”分别指什么?
- A. 方向
- B. 地名
- C. 人物
-
诗中提到的“湘帘”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帘子
- C. 山
-
“人倚阑干忆谢公”中的“忆”字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怀念
- C. 忧伤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庐山谣》: 同样描绘自然风光,但更多的是对壮丽山川的赞美,而《西湖偶成》则注重细腻的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西湖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