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十五叔东斋招李益端公会别》

时间: 2025-01-04 10:12:34

欲知惜别离,泻水还清池。

此地有君子,芳兰步葳蕤。

手掇杂英珮,意摇春夜思。

莫作绕山云,循环无定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知惜别离,泻水还清池。此地有君子,芳兰步葳蕤。手掇杂英珮,意摇春夜思。莫作绕山云,循环无定期。

白话文翻译:

想要知道惜别的情感,就像泻水流入清池。这地方有君子,芳香的兰花在生长。手中捧着各种花卉,心中荡漾着春夜的思绪。不要像那缠绕山间的云,循环无定期。

注释:

  • 惜别离:珍惜离别的情感。
  • 泻水:流动的水。
  •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 芳兰:香气扑鼻的兰花。
  • 杂英珮:手中持有各种花朵与装饰品。
  • 意摇:心中感情波动。
  • 春夜思:春夜的思念。
  • 绕山云:缠绕山间的云彩。

典故解析:

本诗中直接提到的“君子”是指有德行的人,古代文人常以此自喻,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兰花在古代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常用以比喻君子的品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其诗歌多描写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道德感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孟郊与友人李益分别之际。诗中通过自然景象表达离别的情感,体现了友谊的珍贵与惜别的情绪。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优雅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离别的情景。开篇以“欲知惜别离”引出主题,强调了离别的难舍难分。接着运用“泻水还清池”形象地比喻了离别的流动感,暗示了友情的珍贵与流逝。诗中提到的“君子”和“芳兰”,则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与祝福。同时,手中“杂英珮”象征着多姿多彩的生活与情感,表达了对春夜情思的眷恋。最后一句“莫作绕山云”,以云的无常警醒友人,呼应了离别的主题,强调了珍惜当下的意义。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情感交织,展现了深厚的友谊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欲知惜别离:想要了解珍惜离别的情感。
  2. 泻水还清池:流动的水又回到清澈的池塘,比喻友谊的流动与不舍。
  3. 此地有君子:此处有品德高尚的人,暗指友人的高洁品格。
  4. 芳兰步葳蕤:香兰花开得茂盛,象征着美好的品质。
  5. 手掇杂英珮:手中捧着各色花卉,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
  6. 意摇春夜思:心中感情波动,思念在春夜中荡漾。
  7. 莫作绕山云:不要像那缠绕在山间的云,强调离别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泻水”比喻友谊的流动。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美感。
  • 象征:兰花和云彩分别象征着高洁的人格和无常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离别时的珍惜,倡导珍视友谊与高尚的人格,同时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泻水:象征流动的感情。
  • 君子:象征品格的高尚。
  • 芳兰:象征美好与高洁。
  • 杂英珮:象征丰富的情感。
  • 山云:象征无常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君子”指的是: A. 品德高尚的人 B. 文人雅士 C. 朋友 D. 学者

  2. “手掇杂英珮”中的“杂英”指的是: A. 多种花卉 B. 精致的饰品 C. 朋友的祝福 D. 春天的景象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赞美自然 B. 珍惜离别的情感 C. 描写春天 D. 追求理想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送友人》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孟郊 vs. 王之涣:两者皆为描写离别情感,但孟郊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而王之涣则通过震撼的自然景象表达壮阔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