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韦逸人归钟山(一作皇甫冉诗)
逸人归路远,弟子出山迎。
服药颜犹驻,耽书癖已成。
柴扉多岁月,藜杖见公卿。
更作儒林传,应须载姓名。
白话文翻译
这位逸人离去的路途遥远,弟子们纷纷出山来迎接他。
饮药的面容依旧如昔,沉迷于书本的习惯已经养成。
柴门外已过了许多年,手中的藜杖也已见到了公卿。
他还将继续在儒林中传扬,必定会被记录在册上。
注释
- 逸人:指的是隐居或高士,通常指追求道德理想的人。
- 弟子:指的是师傅的学生,表示尊敬。
- 服药:这里可能指的是服用某种药物,保持身体健康。
- 颜犹驻:意指面貌依旧,未因时间而改变。
- 耽书癖:沉迷于读书的习惯。
- 柴扉:柴门,表示简朴的居所。
- 藜杖:一种用藜草制成的手杖,象征隐士生活。
- 公卿:古代的官员,表示地位的提升。
- 儒林传:指的是儒家学者的传记或流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郎士元是唐代的诗人,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闻名,常描写隐士与自然的关系,情感真挚,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与韦逸人之间的友谊有关,表达了对朋友归山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隐士的尊重和对学术的追求。
诗歌鉴赏
《送韦逸人归钟山》是一首表现隐士情怀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对逸人归隐生活的理解与尊重。诗的开头两句“逸人归路远,弟子出山迎”直接点明了送别的主题,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接下来的“服药颜犹驻,耽书癖已成”则表现了逸人虽隐居山林,仍保持着良好的形象与学问修养,暗示他对读书和修身的执着追求。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柴扉多岁月,藜杖见公卿”,通过对简陋居所的描绘和手杖的象征意义,传达出隐士生活的岁月流逝与真实感。同时,最后一句“更作儒林传,应须载姓名”则表明了对逸人未来成就的期待,隐士最终必将在历史中留名,彰显出对知识与品德的重视。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也隐含着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与期望,具有较深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逸人归路远:开篇即指出逸人的归途漫长,暗示着对其离去的不舍。
- 弟子出山迎:弟子们特意出山迎接,显示出对老师的尊重与敬仰。
- 服药颜犹驻:饮用药物来保持容颜,表明了隐士对健康的重视。
- 耽书癖已成:沉迷于书本,说明了隐士的学术追求与个人性格。
- 柴扉多岁月:柴门的岁月久远,象征着生活的简朴与真实。
- 藜杖见公卿:手杖见到权贵,隐喻隐士的内心追求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 更作儒林传:期待逸人在儒林中留下传记,强调其学术价值。
- 应须载姓名:最后一句强调了逸人将被历史铭记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逸人归路远,弟子出山迎”,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柴扉与藜杖象征着隐士的生活状态与追求。
- 反复:通过对比隐士与公卿的关系,突显隐士的独特地位。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隐士生活的尊重与理想追求,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与对未来成就的期待,揭示了儒家文化中对知识与品德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逸人:象征着追求高尚理想的人,反映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 柴扉:代表简单朴素的生活状态,传达出对世俗的超脱。
- 藜杖:象征着历经岁月的智慧与经历,体现隐士的坚韧与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逸人”指的是谁?
- A. 学者
- B. 隐士
- C. 官员
-
“弟子出山迎”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忍耐
- B. 尊敬
- C. 失望
-
诗中提到的“柴扉”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简朴生活
- C. 权力
答案
- B. 隐士
- B. 尊敬
- B. 简朴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赠汪伦》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与《送韦逸人归钟山》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前者更多的是对人生苦短的沉思,而后者则强调了隐士的追求与理想。
- 《赠汪伦》则体现了友谊的珍贵,与《送韦逸人归钟山》的送别主题相呼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