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淮南道中五首 其一
作者: 蔡松年 〔金朝〕
原文展示:
南楚二月雨,淮天如漏卮。
畏途泥三尺,车马真难栖。
却思閒居乐,雨具无所施。
高枕听檐声,炉烟晕如丝。
白话文翻译:
南楚的二月时节,细雨不断,天色阴沉得像漏斗一样。
我在路上行走,满是三尺深的泥泞,车马难以停留。
却又想到闲居的乐趣,雨具却无法派上用场。
我靠在高枕上听屋檐的雨声,炉烟在空中轻轻弥漫,如同细丝一般。
注释:
- 南楚:指南方的楚国,特指当时的南方地区。
- 漏卮:古代一种漏水的器具,形状像漏斗,形容雨下得细密而绵长。
- 畏途:害怕的路途,路途艰难。
- 车马难栖:车马难以停留,这里形容路途艰难,无法安歇。
- 閒居乐:指悠闲自在的生活乐趣。
- 雨具:指雨具,没有具体说明指的是什么。
- 高枕:高高的枕头,形容安稳入睡。
- 檐声:屋檐滴雨的声音。
- 炉烟:炊烟,形容在安静的环境中的烟雾。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明显典故,但“高枕听檐声”这一句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安静生活的向往,体现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松年,金朝人,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诗人常以其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生活的真实体验为创作内容。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楚多雨的季节,作者在旅途中的艰辛与对安逸生活的向往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与人们对宁静生活的渴求。
诗歌鉴赏:
《淮南道中五首 其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生活的瞬息变化,诗中充满了对细雨的感慨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描绘了南楚二月的雨景,细腻的雨如漏斗一般,给人以清冷的感觉,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了南方湿润的气候。接着,诗人用“畏途泥三尺”来表现旅途的艰辛,车马难以安歇,生动地刻画出行走在泥泞道路上的无奈与困扰。
然而,诗人在艰辛的旅途之中,心中却怀有对闲居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对安逸生活的渴求。最后两句“高枕听檐声,炉烟晕如丝”则以温暖的意象结束全诗,营造出一种安静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空间感,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宁静的家,心灵得到了慰藉。
诗歌从细雨入手,再到旅途的艰辛,最后转向对舒适生活的向往,层次分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楚二月雨,淮天如漏卮:描绘了南楚地区二月的细雨,雨水如漏斗一般细密,给人一种阴冷的感觉。
- 畏途泥三尺,车马真难栖:表达了对艰难旅途的恐惧,路面泥泞深重,车马难以停留,生动地展示了艰苦的行旅状况。
- 却思閒居乐,雨具无所施:尽管面临艰辛,诗人却渴望闲适的生活,但雨具却无用武之地,表明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 高枕听檐声,炉烟晕如丝:诗人安静地躺在床上,听着屋檐的雨声,炉烟轻轻升起,营造出一种温馨宁静的家庭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淮天如漏卮”,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雨天的情景。
- 对仗:全诗有一定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意象:雨、泥、车马、檐声、炉烟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了一种生动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南楚细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艰难旅途中的孤独感受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雨:象征着自然的变化,也反映了诗人的心情波动。
- 泥:代表着生活的艰辛与困境。
- 车马:象征着旅行与生活的奔波。
- 檐声:寓意着安静、宁和的家庭生活。
- 炉烟:象征着温暖、安宁的家庭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南楚二月雨”的意思是: A. 南方的二月有雨
B. 二月的南方没有雨
C. 北方的二月有雨
D. 二月的天气晴朗 -
“车马真难栖”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旅途的快乐
B. 旅途的艰辛
C. 对车马的喜爱
D. 对雨的厌倦 -
“高枕听檐声”中体现的意象是: A. 动荡不安
B. 宁静安逸
C. 旅途的兴奋
D. 荒凉的生活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有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但更强调国家的沧桑与个人的悲痛。
- 王维《山居秋暝》:与蔡松年的诗一样,表现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但更注重环境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金代诗人蔡松年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