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肇庆登阅江楼》

时间: 2025-01-06 06:33:08

宛转江流寻赤柱。

亦拟乘风,叠嶂无重数。

塔影微茫相怯顾,无由揽得千帆住。

昨夜惊鸿魂梦度。

恍觉披衣,顿失梧桐树。

月冷霜寒谁问渡,归愁万里行云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宛转江流寻赤柱。亦拟乘风,叠嶂无重数。塔影微茫相怯顾,无由揽得千帆住。昨夜惊鸿魂梦度。恍觉披衣,顿失梧桐树。月冷霜寒谁问渡,归愁万里行云路。

白话文翻译:

在蜿蜒的江流中,我寻觅着红色的柱子,想要乘风而行,远处的山峦层叠无数。塔影在水面上微微晃动,让我不禁回首,但无奈无法停留千帆的归来。昨夜的梦中,我惊鸿一瞥,恍惚之间披上衣服,竟然失去了那棵梧桐树。月光冷冷,霜寒刺骨,谁来问我渡过这条河流?归来的愁绪如万里云行。

注释:

  • 宛转:形容江流的曲折蜿蜒。
  • 赤柱:可能指某种标志物或景点,这里象征着追寻的目标。
  • 叠嶂:层层叠叠的山峦。
  • 塔影:塔的影子在水面上摇晃。
  • 惊鸿:形容轻盈的鸟,常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或瞬间的美好。
  • 梧桐树:常常象征着离愁别绪。
  • 月冷霜寒:描绘了寒冷的月光和霜冷的气候,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伯昏子,现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为主,常融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展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肇庆的阅江楼,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对往事的追忆,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表现出对故乡与归属感的渴望。

诗歌鉴赏:

《蝶恋花·肇庆登阅江楼》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意象的诗,诗人通过对江流、山峦、塔影等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往的追忆。开篇的“宛转江流寻赤柱”便营造出一种寻觅的意境,仿佛在追寻某种失去的东西。接着,诗人想要乘风而行,表现出一种渴望自由与逃避现实的情感。

“塔影微茫相怯顾”一句,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瞬间的留恋。随后的“昨夜惊鸿魂梦度”则引入了梦境与现实的交错,让人感受到一种时空的错位感,仿佛梦中的美好与现实的孤独形成对比。

结尾的“月冷霜寒谁问渡,归愁万里行云路”更是将诗歌推向高潮,月光与霜寒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一种凄凉的氛围,而“归愁万里”则是对离愁别绪的深刻体悟,表达了对归属的渴望与无法实现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与思考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宛转江流寻赤柱:描绘蜿蜒的江流,表现诗人对某种目标或记忆的追寻。
  2. 亦拟乘风,叠嶂无重数:表达想要借助风的力量,远离繁杂的现实,向往自由。
  3. 塔影微茫相怯顾:塔的影子在水中轻轻摇晃,诗人无意间回首,感受到一种怅惘。
  4. 无由揽得千帆住:无奈之下无法停留已逝的美好时光。
  5. 昨夜惊鸿魂梦度:昨夜的梦境中,仿佛有美丽的事物划过,增添了几分梦幻色彩。
  6. 恍觉披衣,顿失梧桐树:在梦中恍若披衣,醒来却失去了那棵象征故乡的梧桐树。
  7. 月冷霜寒谁问渡:冷月与寒霜中,似无人关心我的渡过。
  8. 归愁万里行云路:心中的归愁如同远行的云彩,漫无目的,感到孤独与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惊鸿”比喻美好瞬间,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自然景物被赋予情感,使人感同身受。
  • 对仗:如“月冷霜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思考,体现出强烈的孤独感与对归属感的渴望,情感深沉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流:象征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
  • 塔影:象征着过往的记忆与追忆的情感。
  • 梧桐树:常用作离愁的象征,代表故乡与思念。
  • 月光与霜寒: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赤柱”可能象征什么?

    • A. 目标
    • B. 人物
    • C. 地名
    • D. 事件
  2. “昨夜惊鸿魂梦度”中的“惊鸿”指的是什么?

    • A. 美丽的女子
    • B. 一种鸟
    • C. 梦中的景象
    • D. 诗人的情感
  3. 诗中反复提到的“归愁”主要指的是什么?

    • A. 对故乡的思念
    • B. 对友人的怀念
    • C. 对爱情的渴望
    • D. 对未来的憧憬

答案:

  1. A. 目标
  2. A. 美丽的女子
  3. A. 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伯昏子的《蝶恋花·肇庆登阅江楼》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展现了孤独与思考的主题,李白通过酒来抒发情感,而伯昏子则通过自然景物与梦境结合,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二者在风格与情感上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相关诗人研究文章与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