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淮南府过亡友杨校书旧厅感念愀然》
时间: 2025-01-17 08:42: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人随化往,倏忽今六霜。
及我就拘限,清风留此堂。
松竹逾映蔚,芝兰自销亡。
绝弦罢流水,闻笛同山阳。
炯如冰玉姿,粲若鸾凤章。
欲翥摧劲翮,先秋落贞芳。
正平赋鹦鹉,文考颂灵光。
二子古不吊,夫君今何伤。
黄墟既杳杳,玄化亦茫茫。
岂必限宿草,含凄洒衣裳。
白话文翻译:
故人已随化去了,转眼间已是六个霜降。
我被囚禁在这里,唯有清风留在这大厅。
松树和竹子越发显得苍翠,芝兰却已经凋零。
琴弦断了,流水也停了,听到的笛声仿佛在山阳。
她的姿态如冰玉般晶莹,光彩像鸾凤一样灿烂。
想要展翅高飞,首先要经历秋天的凋零。
正平赋的鹦鹉,文考的灵光。
古人已不再吊唁,今君又何必伤感?
黄墟已是杳无音信,玄化的事物也模糊不清。
难道一定要局限于宿草,含着悲凄洒下衣裳?
注释:
- 故人:指已经去世的朋友。
- 随化往:随同死亡而去,形容朋友的离世。
- 拘限:被囚禁,受限制。
- 清风:象征着高洁的气节与友人的精神。
- 松竹:象征着长青与坚韧。
- 芝兰:象征着高洁的品德。
- 绝弦:指琴弦断了,暗示音乐的消失。
- 炯如冰玉:比喻人的姿态清丽。
- 翥:飞翔,形容高飞的渴望。
- 贞芳:指优雅的品德或芳香。
- 黄墟:指古墓,象征着逝去的友人。
- 玄化:指神秘的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权德舆,唐代诗人,字子元,号青阳,曾任翰林学士,擅长诗歌,尤其以其抒情诗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权德舆对亡友杨校书的追忆之际,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在唐代,友谊被极为重视,诗人通过对友人的追忆,反映出对人生苦短、时光流逝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对逝去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即以“故人随化往,倏忽今六霜”引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杨校书的追忆,时间的流逝令他倍感伤感。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被囚禁的状态,清风在空荡荡的大厅中仿佛成了唯一的陪伴,突显了孤独感。
松竹的苍翠与芝兰的凋亡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脆弱。诗中“绝弦罢流水”则暗示音乐与情感的消逝,仿佛友人的音容笑貌随着琴声一同消逝。在描绘美丽的意象时,诗人使用了“炯如冰玉姿,粲若鸾凤章”,展现了友人的高洁与优雅。
后面的诗句则转向了对生命意义的反思,表达出一种要在生命中追求理想与价值的渴望。诗的最后,诗人幽幽地叹息,古人已不再吊唁,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愈加明显。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人随化往:故人已逝,化为尘土。
- 倏忽今六霜:转眼之间,已经六个霜降(时间的流逝)。
- 及我就拘限:我身陷囚禁,受到限制。
- 清风留此堂:唯有清风陪伴我在此大厅中。
- 松竹逾映蔚:松树和竹子越发显得青翠。
- 芝兰自销亡:芝兰却已凋零,象征高洁的品德消失。
- 绝弦罢流水:琴弦断了,流水也止息。
- 闻笛同山阳:听到笛声如同在山阳一样。
- 炯如冰玉姿:姿态如冰玉般晶莹剔透。
- 粲若鸾凤章:光彩如鸾凤的华章一般灿烂。
- 欲翥摧劲翮:想要高飞,首先要经历磨难。
- 先秋落贞芳:首先经历秋天的凋零。
- 正平赋鹦鹉:正平赋的鹦鹉(指美好的诗篇)。
- 文考颂灵光:文考的诗篇也颂扬灵光。
- 二子古不吊:古人已不再吊唁。
- 夫君今何伤:如今对友人的离去又何必伤感?
- 黄墟既杳杳:古墓已是杳无音信。
- 玄化亦茫茫:神秘的变化也是模糊不清的。
- 岂必限宿草:难道一定要困于宿草之中?
- 含凄洒衣裳:含着悲凄洒下衣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炯如冰玉姿”比喻友人的清丽。
- 对仗:如“绝弦罢流水,闻笛同山阳”展现了和谐美感。
- 拟人:赋予清风陪伴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与生命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对友人的追忆,反映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思,体现了唐代诗歌中对情感与自然的深刻认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人:象征着逝去的友情,充满了思念。
- 清风:象征着高洁的品德与精神。
- 松竹:象征着坚韧与长青的生命力。
- 芝兰:象征着高洁的品德。
- 黄墟:象征着逝去的生命与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故人”是指谁?
A. 亲人
B. 朋友
C. 同事
D. 学者 -
诗中的“清风”象征什么?
A. 友情
B. 财富
C. 时间
D. 自由 -
“绝弦罢流水”中“绝弦”指的是什么?
A. 音乐的结束
B. 友谊的断裂
C. 生命的结束
D. 旅行的结束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杜甫《月夜忆舍弟》:探讨亲情与思念。
诗词对比:
- 权德舆《从事淮南府过亡友杨校书旧厅感念愀然》与李白《月下独酌》:两者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但李白更侧重于孤独与自我对话,而权德舆则更多地反映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