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穀梁传二首》
时间: 2024-12-29 17:04: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荀寅士吉射,诚乃蔽聪明。
奈何赵志父,专举晋阳兵。
下令汉七国,借此以为名。
吾嘉徙薪智,祸乱何由生。
忆昔溴梁会,岂伊无诸侯。
群臣自盟歃,君政如赘旒。
有力则宗楚,何人复尊周。
空文徒尔贬,见此眦血流。
白话文翻译
荀寅士吉射,普遍被认为是聪明的,但实际上却被蒙蔽了智慧。
为什么赵志的父亲,偏偏要推荐晋阳的士兵呢?
下令汉朝的七个国家,借此来给自己谋取名声。
我赞赏能改变木柴位置的智慧,这样的祸乱又怎么会产生呢?
想当年在溯梁的会盟,难道没有诸侯们吗?
群臣自愿结盟,君主的治理就像是多余的装饰。
有力量就尊崇楚国,谁还会尊重周朝呢?
空有文采却徒然贬低,看到这情形让我血流满面。
注释
- 荀寅士吉:荀寅,历史人物,士吉指其优秀的射箭技艺。
- 赵志父:指赵志的父亲,可能是指特定的历史人物。
- 晋阳兵:晋阳的士兵,特指某一时期香港的军队。
- 溯梁会:指历史上著名的会议,以往诸侯之间的盟约。
- 群臣自盟歃:群臣自愿结盟,古时以血盟形式结为契约。
- 君政如赘旒:指君主的治理似乎多余,形容政治的冗杂。
- 宗楚:尊崇楚国,提到楚国的强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权德舆,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36年,卒于公元799年。他以诗歌见长,风格多样,尤以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著称。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风格沉郁。
创作背景
《读穀梁传二首》作于唐代,正处在王朝兴衰交替的时期,政治动荡、诸侯割据的现象严重。诗人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借古喻今,表达对当时社会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现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现状的深刻思考和批判。开头两句提到荀寅士吉,暗示聪明的人也可能迷失方向,反映了社会中的一些精英在权力游戏中的失误。接着提到赵志父推荐晋阳兵,显示了对权力斗争的讽刺。
“下令汉七国,借此以为名”,这一句揭示了权臣的私心,强调了政治名声的虚假与短暂。随后,诗人回忆了“溯梁会”,这是一个历史上的盛会,表明当时的诸侯有共识和团结,而如今却被分裂和权力斗争所取代。
诗中提到的“有力则宗楚,何人复尊周”,进一步揭示了权力变迁的无奈与悲伤,表明了历史的循环与人心的变化,提醒后人珍惜理想与团结。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荀寅士吉射,诚乃蔽聪明。
- 指出即使是聪明的人,有时也会被权力和利益所迷惑。
-
奈何赵志父,专举晋阳兵。
- 质疑赵志的父亲选择晋阳士兵的动机,暗示权力的私利。
-
下令汉七国,借此以为名。
- 暗示权臣通过操控各国以谋取声名。
-
吾嘉徙薪智,祸乱何由生。
- 赞美智慧的改变,指出乱世的根源在于缺乏智慧的决策。
-
忆昔溯梁会,岂伊无诸侯。
- 回忆过去的团结,感叹当今的分裂。
-
群臣自盟歃,君政如赘旒。
- 形容当时的政治如同多余的装饰,失去实用性。
-
有力则宗楚,何人复尊周。
- 表达了对历史的无奈,权力的更迭使周朝的尊严消失。
-
空文徒尔贬,见此眦血流。
- 绝望地看到空洞的文采与现实的血腥,表明诗人的愤慨。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荀寅士吉"与"赵志父"形成呼应。
- 比喻:将政治比作“赘旒”,形象地表现出无用而繁琐的治理。
- 反问:通过疑问句式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反映诗人的愤怒与无奈。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权力斗争的批判与对理想政治的追求。通过历史的反思,诗人揭示了权力的腐败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荀寅士吉:象征智慧与才能。
- 晋阳兵:代表了权力与私欲。
- 溯梁会:象征团结与理想的政治。
- 赘旒:象征繁杂与无效的治理。
- 血流:象征暴力与冲突,反映社会的动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荀寅士吉射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智慧
- B. 权力
- C. 胜利
-
诗中提到的“溯梁会”反映了什么?
- A. 诸侯的团结
- B. 个人的荣誉
- C. 军事力量
-
诗人对政治现状的态度是?
- A. 满意
- B. 失望
- C. 漠不关心
答案
- A. 智慧
- A. 诸侯的团结
- B. 失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对比权德舆的《读穀梁传》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者都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关切,但权德舆更侧重于历史的反思,而杜甫则更关注民生的疾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权德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