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曲二首》
时间: 2025-01-04 10:52: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台城曲二首》
整整复斜斜,随旗簇晚沙。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
王颁兵势急,鼓下坐蛮奴。
潋滟倪塘水,叉牙出骨须。
干芦一炬火,回首是平芜。
白话文翻译
整整的道路又斜斜地延伸,旗帜在傍晚的沙滩上随风飘扬。
门外的韩擒虎正虎视眈眈,楼上的张丽华则在静静观望。
谁会同情她脚下的泥土,却反而羡慕井底的青蛙?
王的命令下达得急促,鼓声下的蛮族人静坐不动。
波光粼粼的倪塘水,像叉牙似的骨须在水中浮现。
干芦的一把火,回头看去只是一片平坦的芜田。
注释
字词注释
- 整整:整齐而平坦的样子。
- 随旗簇晚沙:随着旗帜聚集在一起的晚沙,形容夕阳时的景象。
- 韩擒虎:唐朝名将,历史上有着显著的战功。
- 张丽华:指张丽华,可能是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的结合。
- 谁怜容足地:谁会同情她(指张丽华)脚下的土地。
- 蛮奴:指的是蛮族士兵或奴隶。
- 潋滟:形容水波荡漾,光彩闪烁。
- 叉牙出骨须:形容水中浮现的物体像是叉牙的骨须。
- 干芦:指干枯的芦苇,象征着荒凉。
- 平芜:指平坦而荒芜的土地。
典故解析
- 韩擒虎与张丽华的提及,暗示了历史与传说的结合,展示了历史人物的影响力和个人命运的交织。
- “井中蛙”象征着狭隘的视野与境遇,表达了一种对自由与广阔世界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字牧之,晚唐著名诗人,擅长五言绝句与律诗。他的诗风清新俊逸,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杜牧的生活经历丰富,曾任职于宰相府,目睹了唐朝的衰败,作品中常带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台城曲》写于杜牧晚年,正值唐朝日渐衰败的时期。诗中透出对历史人物的回忆与感慨,同时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与批判。
诗歌鉴赏
整首《台城曲》通过描绘历史与个人情感交织的场景,展现了杜牧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现实的敏锐观察。诗中提到的韩擒虎与张丽华不仅是历史人物的象征,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诗人通过对他们的描写,表现了对英雄豪杰不屈不挠精神的崇敬,同时也表达了对不幸命运的无奈与惋惜。
诗中“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让人思考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奈,面对大环境的压迫,个体的挣扎显得微不足道。杜牧用细腻的笔触,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结合,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悲凉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以意象丰富、层次分明著称,尤其是在描绘水面与火光的对比中,展现了光与影、静与动的对立统一,使得全诗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生动鲜活。杜牧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时代的变迁与人的命运,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整整复斜斜,随旗簇晚沙。”:描绘了傍晚时分,整齐而斜斜的小路,旗帜随风在沙滩上飘扬,营造出一种宁静又略显悲凉的氛围。
-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历史人物的出现,暗示着英雄与美人的悲剧命运,展现出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 “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反映了对命运的无奈与对自由的向往。
- “王颁兵势急,鼓下坐蛮奴。”:描绘了战争的紧迫与蛮族士兵的无奈,表现出对历史悲剧的深刻感悟。
- “潋滟倪塘水,叉牙出骨须。”:水面的波光与浮现的物体,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无常。
- “干芦一炬火,回首是平芜。”:最后一句回头看去的平坦芜田,暗示着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迷茫。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出深层的情感。比如“潋滟倪塘水”,不仅描绘了水的美丽,同时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波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表达了对命运的思考与对历史的反思,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悲凉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旗帜:象征着战斗与力量的象征,同时也暗示着权力的象征。
- 晚沙: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
- 井中蛙:象征着狭隘的视野与境遇,反映出对自由与广阔世界的渴望。
- 潋滟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无常,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 干芦火:象征着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韩擒虎是哪个朝代的名将?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
“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对历史的无奈
b) 对个人命运的羡慕
c) 对英雄的崇敬 -
诗中“潋滟倪塘水”中的“潋滟”表示什么?
a) 清澈的水
b) 波光粼粼
c) 干枯的水
答案
- b) 唐朝
- a) 对历史的无奈
- b) 波光粼粼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白居易的《琵琶行》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杜牧的《台城曲》与李白的《将进酒》在情感基调上都有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李白更多地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豪情,而杜牧则倾向于忧伤与反思。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诗人的情感表达与艺术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杜牧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