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巳仲秋回揭阳二首 其二 登岐山》
时间: 2025-01-19 18:11: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辛巳仲秋回揭阳二首 其二 登岐山
作者: 林英男
坐顶浮屠笑朔风,
葫芦玉带挟垂虹。
双溪皓月分飞镜,
一水风烟匿钓踪。
晓角于今呼太白,
谯楼自古望韩翁。
当挥雾瘴三千里,
极目江流入海空。
白话文翻译:
在山顶的浮屠上,我笑着迎接北风,
葫芦山的玉带姿态优美,夹着垂挂的彩虹。
双溪的皓月如同分开的镜子,
一条水面上笼罩着烟雾,钓鱼的踪迹消失无踪。
如今的晓角声声呼唤太白星,
古老的谯楼遥望着韩愈的遗迹。
我要挥去三千里浓雾和瘴气,
远眺江流向海的广阔天空。
注释:
- 浮屠:指佛塔。
- 朔风:北风,通常指寒冷的风。
- 葫芦玉带:形容山的形态如同玉带,葫芦则指山势的曲折。
- 皓月:明亮的月亮,象征清澈和明亮。
- 飞镜:比喻水面如镜子般平静。
- 晓角:指清晨的角声,可以理解为晨钟。
- 太白:指金星,古代诗人常用其象征光明和希望。
- 谯楼:古代的一种楼阁,常用作望楼。
- 雾瘴:指弥漫的雾气和瘴气,代表不清晰和有害的环境。
- 极目:极目远眺,意思是放眼远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英男,现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常常融入个人的体验和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仲秋,诗人回到揭阳,可能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赞美。通过登岐山的视角,诗人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结合,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追溯。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岐山顶上的所见所感,呈现出一种既壮丽又宁静的画面。首句“坐顶浮屠笑朔风”中,诗人以“坐顶浮屠”表明其身处高处,俯瞰四周,显得从容而淡然。此时,北风吹来,诗人却以“笑”来面对,显示出一种乐观的态度。
接下来的“葫芦玉带挟垂虹”形象地描绘出山川的壮丽,葫芦的形状与山的曲线相结合,玉带的美丽与彩虹的绚丽交相辉映,构建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自然画卷。双溪明月的描写则进一步提升了画面的意境,皓月如镜,水面反射出宁静的美丽,营造出一种超然的氛围。
在后半部分,诗人将个人情感与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晓角于今呼太白”,在晨光中呼唤太白星,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一种对古人韩愈的追忆。最后,“当挥雾瘴三千里,极目江流入海空”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展望与希望,挥去阻碍,展望广阔的天地,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坐顶浮屠笑朔风:坐在佛塔顶上,面对北风微笑,表现出一种淡然与洒脱。
- 葫芦玉带挟垂虹:比喻山的形状如同葫芦,玉带环绕,彩虹隐现,描绘出自然的美丽。
- 双溪皓月分飞镜:双溪的月亮照耀,水面如镜,象征着宁静与和谐。
- 一水风烟匿钓踪:水面上飘散的烟雾,遮掩了钓鱼的踪迹,暗示着自然的神秘。
- 晓角于今呼太白:晨钟声声,呼唤金星,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 谯楼自古望韩翁:古老的塔楼遥望着韩愈,表明对历史的敬仰。
- 当挥雾瘴三千里:将三千里外的雾气和瘴气挥去,象征着追求清明的愿望。
- 极目江流入海空:放眼远眺江水流向大海,展现开阔的视野和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葫芦玉带”,形象生动地描绘自然。
- 对仗:如“晓角于今呼太白,谯楼自古望韩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月”、“水”、“雾”等意象,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情感。
主题思想:
全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岐山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屠:象征着信仰与内心的宁静。
- 皓月:象征着光明、纯洁、希望。
- 江流: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在诗中,诗人坐在什么地方? A. 河边
B. 山顶
C. 庭院 -
“葫芦玉带”描绘的是哪个自然景象? A. 河流
B. 山脉
C. 森林 -
诗中提到的“太白”指的是什么? A. 明星
B. 一位古人
C. 一种花
答案: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比较,两首诗都涉及登高远望的主题,但林英男的诗更强调自然美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出对人生苦难的感慨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林英男诗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唐诗三百首》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