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十二月》

时间: 2025-01-04 12:13:46

日脚淡光红洒洒,薄霜不销桂枝下。

依稀和气解冬严,已就长日辞长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二月》

日脚淡光红洒洒,
薄霜不销桂枝下。
依稀和气解冬严,
已就长日辞长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十二月的冬日景象。阳光微弱而温暖,像是洒上红光;轻薄的霜并未融化在桂树的枝头上。似乎在这温和的气息中,冬天的严寒已经开始解冻,白昼渐渐延长,夜晚逐渐告别。

注释:

  • 日脚:指阳光的光线,形容光芒。
  • 淡光:形容光线柔和、微弱。
  • 洒洒:形容光线洒落的样子。
  • 薄霜:薄薄的霜,指冬季早晨常见的霜冻。
  • 桂枝:指桂树的枝条,象征着香气和美好。
  • 和气:温和的气候,表明冬季的严寒有所缓和。
  • 长日:白昼时间长,象征春天的到来。
  • 长夜:夜晚时间长,象征冬天。

典故解析:

李贺的诗中常用自然景象来反映人情世态,表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命的思考。这里的“桂”常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愿望,尤其在中国文化中,桂花有着浓厚的象征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贺(790年-81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号青莲居士,世称“诗鬼”。他以豪放奔放的诗风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著称,作品多涉及自然景象、人生哲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冬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感受到冬去春来的变化,表达了对生命与时间流逝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李贺的《十二月》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冬日的景象,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传达出冬日虽冷却不乏温暖的情感。开头两句“日脚淡光红洒洒,薄霜不销桂枝下”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冬季阳光的微弱却温暖的特征,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而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和气解冬严,已就长日辞长夜”转变了情感基调,表现出冬季即将过去,春天的气息逐渐弥漫的美好愿景。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反映了诗人对时节更迭的敏锐感受和对生命轮回的哲思,是李贺诗歌中典型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日脚淡光红洒洒:描绘了冬日阳光微弱却温暖的情景,色彩柔和。
  2. 薄霜不销桂枝下:描绘了清晨薄霜未融化的情景,暗示寒冷依旧。
  3. 依稀和气解冬严:温和的气息渐渐驱散了冬天的严寒,表现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4. 已就长日辞长夜:白昼逐渐延长,夜晚开始减少,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阳光比作“红洒洒”,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照,如“长日”与“长夜”,表现出时间的变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冬天的寒冷即将过去,春天的温暖即将来临,反映出诗人对生命轮回的感悟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阳光:象征希望与温暖,暗示生命的延续。
  • 薄霜:象征冬季的寒冷,代表生命中的挑战。
  • 桂枝:象征美好与高洁的品质,传递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日脚淡光红洒洒”中的“日脚”指的是什么?

    • A. 太阳的位置
    • B. 阳光的光线
    • C. 白天的时间
  2. “依稀和气解冬严”中的“和气”指的是什么?

    • A. 温暖的气候
    • B. 和谐的气氛
    • C. 春天的到来
  3. 诗中提到的“桂枝”象征着什么?

    • A. 寒冷的冬天
    • B. 美好的品质
    • C. 暴风雪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李贺的《十二月》与杜甫的《春望》都表现了季节的变化,但李贺更强调冬去春来的温暖气息,而杜甫则更多关注战乱中的生活困境与希望,两者在情感基调与历史背景上呈现差异,前者更为温暖,后者则显得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贺诗文集》
  • 《唐代诗人李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