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路曲》
时间: 2025-01-04 12:25: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沙路曲》
作者:李贺 〔唐代〕
柳脸半眠丞相树,
珮马钉铃踏沙路。
断烬遗香袅翠烟,
烛骑啼乌上天去。
帝家玉龙开九关,
帝前动笏移南山。
独垂重印押千官,
金窠篆字红屈盘。
沙路归来闻好语,
旱火不光天下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梦幻般的场景:在丞相树下,柳树的脸庞似在半睡,马上的铃铛在沙路上发出清脆的声音。残留的香火和袅袅的青烟飘散在空中,骑着烛光的乌鸦飞向天际。帝王的玉龙开启了九道关卡,皇帝面前的官员们正在调动政令,仿佛要把南山也挪动过去。诗人独自悬挂重印,接待千官,金色的书写在红色的卷轴上盘旋。走在归来的沙路上,听到传来的好消息,虽然干旱的火焰不能照亮大地,但天空却似乎要下雨了。
注释:
- 丞相树:象征权力的树,丞相是古代最高的官职之一。
- 珮马钉铃:佩戴着铃铛的马,体现出一种独特的仪式感。
- 断烬遗香:残留的香火,表示祭祀或祈祷的气氛。
- 烛骑:烛光照亮的骑士,象征光明和希望。
- 玉龙开九关:象征国家的安宁与繁荣,九关指的是九道关卡。
- 动笏:调动政令的意思。
- 金窠篆字:金色的篆字,代表官员的权威与地位。
- 沙路归来:归途的感受,带有一种思乡情怀。
典故解析:
此诗涉及的典故较少,但通过“帝家玉龙”、“九关”等词语,可以联想到历史上的权力中心与治理之道。李贺的诗歌常常蕴含着对权力、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奇特的想象、浓郁的情感和独特的语言而闻名。他的作品多表现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思考,风格多变,常带有神秘色彩。
创作背景:李贺生活在唐代盛世时期,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他的诗歌多反映对权力、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此诗创作背景可能源于他对官场及其背后隐秘生活的观察与感受。
诗歌鉴赏:
《沙路曲》是一首充满梦幻色彩的诗作,展现了李贺独特的艺术风格。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权力与自然的交融,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在第一联中,柳树与丞相树的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神秘的氛围,似乎暗示着权力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随着诗句的推进,烛骑与啼乌的意象,则给人以光明与希望的感觉,展现了对未来的憧憬。
诗歌的后半部分则转向皇权与官僚制度的描绘,通过“玉龙开九关”和“动笏移南山”,李贺对皇权的运作与官僚体系的描绘,显示出他对社会政治的深刻理解与思考。此外,最后一句“旱火不光天下雨”则充满了对未来的思考与希望,尽管现实中有各种困难,但仍期待着光明的到来。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展现了李贺对光明与黑暗、现实与理想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柳脸半眠丞相树:柳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摆,像是睡着的模样,丞相树则是权力的象征,形成一种静谧的画面。
- 珮马钉铃踏沙路:佩戴铃铛的马儿在沙路上行走,铃声清脆,象征着一种仪式感与庄重。
- 断烬遗香袅翠烟:残余的香火和青烟缭绕,暗示着祭祀的痕迹与对神灵的敬畏。
- 烛骑啼乌上天去:烛光照耀着骑士,乌鸦啼叫,象征着希望与前行的力量。
- 帝家玉龙开九关:帝王之家的权力象征,开启九道关卡,代表着国家的安宁。
- 帝前动笏移南山:皇帝面前的权力运作,暗示着对国家治理的思考。
- 独垂重印押千官:诗人独自应对千官,展现出对权力的反思。
- 金窠篆字红屈盘:金色篆字在红色卷轴上,象征着权威与地位的结合。
- 沙路归来闻好语:归途上的感受,带有一丝期盼。
- 旱火不光天下雨:尽管现实中有干旱的困扰,仍期待着雨水的降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脸”比作人的脸,传达出一种灵动的感觉。
- 拟人:柳树似乎在半睡,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官场的景象,表现了对权力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李贺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柔美与生命。
- 丞相树:权力的象征。
- 铃:清脆的声音,象征仪式感。
- 香火:祭祀的痕迹,象征敬畏与追忆。
- 烛光:光明与希望的象征。
- 玉龙:皇权的象征。
- 沙路:归途与人生旅程的象征。
- 旱火:现实的困扰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沙路曲》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李贺
- C. 白居易
- D. 王维
-
诗中提到的“丞相树”象征什么?
- A. 自然
- B. 权力
- C. 生命
- D. 友谊
-
“沙路归来闻好语”中的“好语”指的是什么?
- A. 消极的消息
- B. 积极的消息
- C. 小说的情节
- D. 历史的记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 李贺的《沙路曲》和杜甫的《春望》都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景象,但李贺更关注于权力与自然的交融,而杜甫则侧重于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遭遇,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明显的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贺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李贺及其作品的背景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