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其七
作者: 赵文漪
画楼春暖清明近,花弄娇妍。影倚雕阑。
一树夭桃斗日鲜。间关莺语惊芳梦,遥望天边。
细诉婵娟。不奈轻愁落翠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美好景象。春日暖阳照耀着画楼,花儿在阳光下显得愈发娇艳。阳光的影子依偎在雕刻的栏杆上,一树桃花在阳光下争相争艳。间或传来黄莺的歌声,惊醒了沉醉在花香中的芳梦。我遥望着天边,轻声诉说着心中的思念,但无奈的是那轻愁却如翠钿般纷纷飘落。
注释:
- 画楼:雕梁画栋的楼阁,象征富丽堂皇的环境。
- 清明:指清明节,春季的节气,万物复苏的时节。
- 娇妍:娇艳妍丽,形容花朵的美丽。
- 夭桃:指桃树,因其花色鲜艳而被称为“夭桃”。
- 间关莺语:指黄莺的轻柔歌声。
- 芳梦:美好的梦,通常与爱情或美好的事物相关。
- 婵娟:月亮,常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
- 轻愁:轻微的忧愁,通常与思念或别离相关。
- 翠钿:指绿色的装饰物,这里引申为象征愁思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文漪,生于20世纪,现为当代著名女诗人。她的诗歌多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女性视角见长,作品风格清新雅致,常常融入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创作背景:
《采桑子 其七》创作于春季,正值清明时节,诗人通过描绘春日的美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内心的柔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往情感的淡淡愁思。
诗歌鉴赏:
这首《采桑子 其七》充分展现了赵文漪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生活细腻观察的能力。诗的开头描绘了春暖花开的美好时节,给人一种温暖而愉悦的感受。通过“画楼春暖清明近”的描写,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生机盎然的场景,仿佛能感受到春风的轻拂和花香的弥漫。
接下来的“影倚雕阑”一句,体现了诗人对环境细致入微的观察。雕刻精美的栏杆与春光交织,形成了美丽的画面,令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而“一树夭桃斗日鲜”则是诗中的高潮,桃花的娇艳与阳光的明媚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生命的勃发与朝气。
“间关莺语惊芳梦”一句,描绘了黄莺的歌声如清泉般流淌,惊醒了沉醉于梦中的女子。这不仅是对春天的描绘,更是对女性情感的细腻捕捉。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春天带来的不仅是自然景色的变化,还有心中情感的涌动。
最后一句“不奈轻愁落翠钿”则点明了诗的情感基调,轻愁如翠钿般轻盈,虽是愁绪,却又带着一种淡淡的美感,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无奈的思念。这种情感的交织,使整首诗在美的外表下藏着深厚的情感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画楼春暖清明近:描绘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节气的变换。
- 花弄娇妍:花儿在阳光下显得愈发美丽,突显了春天的生机。
- 影倚雕阑:影子依偎在精美的栏杆上,增添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细腻感。
- 一树夭桃斗日鲜:桃花盛开,争相与阳光争艳,表现了生命的活力。
- 间关莺语惊芳梦:黄莺的歌声打破了梦境,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遥望天边:目光投向远方,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思念。
- 细诉婵娟:轻声诉说心中的情感,将个人情绪与自然景色结合。
- 不奈轻愁落翠钿:愁绪如翠钿般轻盈,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愁绪比作“翠钿”,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黄莺的歌声被赋予了“惊芳梦”的能力,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影倚雕阑”和“一树夭桃”,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与对情感的思考,展现了一种在美丽中蕴含的淡淡忧愁。诗人通过春日的景象,反映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念,形成了美与愁的对比。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暖:象征着温暖与生机,代表着生命的复苏。
- 花:美丽与娇艳,象征爱情与青春。
- 雕阑:奢华的建筑,暗示生活的优雅与美好。
- 夭桃:生命的朝气与美好,象征爱情的甜美。
- 莺:春天的使者,传递着温暖与希望。
- 婵娟:月亮,象征着思念与美好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清明”指的是哪个节气?
- A. 春分
- B. 夏至
- C. 清明
- D. 秋分
-
诗中提到的“夭桃”主要象征什么?
- A. 哀愁
- B. 青春与爱情
- C. 生命的结束
- D. 冬天的寒冷
-
诗中的“轻愁”用来形容什么?
- A. 快乐
- B. 忧愁
- C. 愤怒
- D. 疲倦
答案:
- C. 清明
- B. 青春与爱情
- B. 忧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桃花源记》:陶渊明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晓》(孟浩然)与本诗在春天的描绘上有相似之处,但本诗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
- 《游子吟》(孟郊)同样展现了思念之情,但侧重点在于亲情,而本诗则更为柔美与细腻,集中于爱情与自然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现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