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春暮书怀(一作石门暮春,一作蓝田春暮)》

时间: 2025-01-03 21:06:08

自哂鄙夫多野性,贫居数亩半临湍。

溪云杂雨来茅屋,

山雀将雏到药栏。

仙箓满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

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指杏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哂鄙夫多野性,
贫居数亩半临湍。
溪云杂雨来茅屋,
山雀将雏到药栏。
仙箓满床闲不厌,
阴符在箧老羞看。
更怜童子宜春服,
花里寻师指杏坛。

白话文翻译:

我自嘲这个粗鄙的人性情多变,
住在贫瘠的土地上,只有数亩地靠近小溪。
溪边的云朵和细雨交织着,漂浮在我的茅屋上,
山雀带着雏鸟飞到药栏边。
满床的仙书我也不觉得厌倦,
阴符的书卷在箱子里,已羞于再看。
更让我怜爱的是那穿着春装的孩子,
在花丛中寻求老师,指引他们走向杏坛。

注释:

  • 鄙夫:指的是粗鄙的人,含有自谦的意思。
  • 数亩:指的是不多的土地。
  • 临湍:靠近湍急的溪流。
  • 溪云杂雨:溪边的云和细雨交织。
  • 药栏:指的是盛放药草的地方。
  • 仙箓:道教的经典书籍,象征着清静和道教文化。
  • 阴符:道教经典,象征神秘和深奥的知识。
  • 童子:指年轻的学生或孩子。
  • 杏坛:古代指代讲学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约 710-770),唐代诗人,字仲明,号青溪,晚号青溪隐者,生于吴郡(今江苏苏州)。他以山水田园诗闻名,诗风清新、意境优美,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幽居春暮书怀》创作于唐代中期,正值安史之乱前夕,社会动荡加剧,诗人隐居乡间,借此表达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内心的感慨。

诗歌鉴赏:

《幽居春暮书怀》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田园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人以自嘲的口吻开篇,表现出对自身处境的豁达和自我反省。虽然生活贫困,但他却在数亩土地上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溪云和细雨的交融,给茅屋增添了几分灵动的气息。

接下来,诗中提到的山雀和药栏,既表现了生命的延续,也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宁静。诗人在这片幽居中,虽身处简陋的环境,却能闲适地阅读仙箓,享受内心的宁静与充实。阴符的羞涩则暗示着对深奥知识的敬畏和对世俗的淡然。

最后,诗人转向童子,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教育的重视。春装的孩子在花里寻找老师,象征着生命的朝气和对知识的渴求,使整首诗在自然与人文之间形成了美妙的呼应。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哂鄙夫多野性:自嘲自己是个粗鄙的人,性情多变,表现出一种自我反省。
  • 贫居数亩半临湍:虽然生活贫困,仅有数亩土地,却临近溪流,暗示环境的优美。
  • 溪云杂雨来茅屋: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的宁静。
  • 山雀将雏到药栏:鸟儿带着雏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自然的和谐。
  • 仙箓满床闲不厌:即使生活清贫,诗人依然乐于阅读道教经典,心中有自己的精神寄托。
  • 阴符在箧老羞看:对深奥知识的敬畏,表现出诗人对学问的追求。
  • 更怜童子宜春服:对年轻学子的怜爱,表现出对未来的希望。
  • 花里寻师指杏坛:在花丛中寻求老师,象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育的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比喻,表现出诗人的情感状态。
  • 拟人:山雀和雏鸟的描写使自然更具生气。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对仗的形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在贫困中仍能保持精神富足的心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云:象征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流动。
  • 山雀:生命的延续和自然的和谐。
  • 仙箓:象征精神追求与道教文化。
  • 阴符:深奥的知识与对学问的敬畏。
  • 童子: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自嘲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 A) 仁者
    • B) 粗鄙的人
    • C) 富有的人
    • D) 学识渊博的人
  2. 诗中提到的“山雀”象征什么?

    • A) 生活的贫困
    • B) 生命的延续
    • C) 学问的渴望
    • D) 自然的破坏
  3. “在花里寻师指杏坛”中的“杏坛”指的是什么?

    • A) 讲学的地方
    • B) 医药的地方
    • C) 休闲的地方
    • D) 田园的地方

答案:

  1. B) 粗鄙的人
  2. B) 生命的延续
  3. A) 讲学的地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其清新的意境和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与《幽居春暮书怀》形成呼应。而孟浩然的《春晓》则集中描绘春天的生机,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二者在内容和情感上均有共通之处。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诗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