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塞下曲》

时间: 2025-01-04 10:04:13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

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塞下曲
作者:李颀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
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行人清晨骑马出发,直奔蓟城,蓟城通向北方的沙漠,离我故乡已有万里之遥。海上的烽火连连,沙漠中的战场无数。军书从上郡发出,春天的色彩透过河阳。汉宫的柳树轻轻摇曳,胡地的桑树青翠欲滴。琵琶的出塞乐曲在耳边回响,横笛的声音令人肝肠寸断。

注释

  • 蓟城:古代的一个重要城池,位于今北京地区,战略位置重要。
  • 漠北:指北方的沙漠地区,象征着战乱和离别。
  • 烽火:指战乱中的信号火烽,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紧迫。
  • 军书:指军中的文书,通常是战报或号令。
  • 河阳:地名,可能指代黄河流域,春色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 汉宫柳:指汉朝宫廷中的柳树,象征着故乡的思念。
  • 胡地:指边疆地区,通常是指少数民族聚居地。
  • 琵琶出塞曲:出塞曲是一种古代音乐,表达对离别的哀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颀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生于公元694年,卒年不详。他的诗作以豪放、悲壮著称,特别善于描绘战争与离别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行旅与战斗,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乱的无奈。诗中反映了当时士兵的辛苦与离别的痛苦。

诗歌鉴赏

《古塞下曲》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李颀通过生动的描绘,表达了士兵们在战乱中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开篇“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描绘出行人急切出发的情景,迅速拉开了整首诗的叙述背景。接下来的“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将思乡之情与战争的背景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无尽的离愁。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描绘烽火和战场,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则用春天的生机与战乱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士兵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冲突。而最后两句则通过音乐的描绘,传达出深刻的情感,琵琶与横笛的音色象征着离别与忧伤,渗透了整个作品的感伤气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行人清晨骑马急行,目的地是蓟城。
    2. “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蓟城通往北方的沙漠,离故乡遥不可及。
    3.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海上烽火密布,沙漠中战斗频繁。
    4.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从上郡发出的军书,春天的景色映照在河阳。
    5.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汉宫的柳树轻柔摇曳,胡地的桑树郁郁葱葱。
    6.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琵琶奏出出塞的乐曲,横笛声令人心痛。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用“琵琶出塞曲”来形容士兵的悲伤,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诗歌以战争为背景,表达了士兵的离愁与对故乡的思念,展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无奈。

意象分析

  • 蓟城:象征着战斗的前线,士兵的归宿与失去。
  • 烽火:传达战争的紧迫与危机。
  • 汉宫柳与胡地桑:分别代表故乡的美好与异域的陌生。
  • 琵琶与横笛:音乐象征着离别的伤感与忧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古塞下曲》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王之涣
    C. 李颀
    D.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蓟城”是指: A. 南方城市
    B. 北方边城
    C. 水乡城市
    D. 山区城市

  3. 诗中“琵琶出塞曲”所表达的情感是: A. 欢乐
    B. 离愁
    C. 期待
    D. 愤怒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 李颀与高适的边塞诗都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李颀在情感的表达上更为细腻,而高适则更注重描绘壮阔的边疆景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