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三首 其一 镜台》

时间: 2025-01-14 15:45:17

玲珑类丹槛,苕亭似玄阙。

对凤悬清冰,垂龙挂明月。

照粉拂红妆,插花理云发。

玉颜徒自见,常畏君情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玲珑类丹槛,苕亭似玄阙。
对凤悬清冰,垂龙挂明月。
照粉拂红妆,插花理云发。
玉颜徒自见,常畏君情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精致的镜台,犹如红色的丹檀,亭子像神秘的宫阙。镜子上倒映着凤鸟,似乎悬挂着清澈的冰块;龙的形状垂挂着明亮的月光。镜子照耀着妆容,轻轻拂动着红色的妆粉,插花理顺了发丝。美丽的容颜只是表面可见,内心却常常畏惧君主的情意会消逝。

注释:

  • 玲珑:形容精致、细腻。
  • 丹槛:红色的栏杆,指镜台的装饰。
  • 苕亭:指一种亭子,形状优美。
  • 玄阙:指华丽的宫殿或楼阁。
  • 对凤:形容镜子中的倒影,如同凤鸟。
  • 清冰:清澈如冰,形容镜面的明亮。
  • 垂龙:龙的形象,形容装饰。
  • 照粉:照亮妆容。
  • 红妆:指女性的妆容。
  • 理云发:整理头发。
  • 玉颜:美丽的面容。
  • 常畏君情歇:常常害怕君王的情感会消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朓(约464年-499年),字仲明,号宗悫,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代表了当时的文人风采。他的诗多抒情,擅长描写自然和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杂咏三首 其一 镜台》创作于谢朓的青年时期,正值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文化仍在发展。诗中通过描绘镜台,反映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情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精致的镜台,展现了诗人对美的执着追求和对女性情感的细腻观察。开头两句通过比喻手法,将镜台比作丹槛和玄阙,突显了它的精美和华丽,营造出一种高雅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对镜子的描写,揭示了其反射出的美丽形象,展示了女性妆容的精致与繁复,这不仅是对外在美的赞美,同时也暗含了内心的脆弱与担忧。最后,诗句“玉颜徒自见,常畏君情歇”,则是对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失落的恐惧,表现了女性在华美外表下的无奈与孤独感。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意象和对比手法,传达出一种美丽与脆弱并存的复杂情感,使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引发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玲珑类丹槛:镜台的精致如同红色的栏杆,强调其华丽。
  2. 苕亭似玄阙:形容亭子的优美,仿佛神秘的宫殿。
  3. 对凤悬清冰:镜子如同凤鸟,映射出清澈的冰面,说明镜面清晰。
  4. 垂龙挂明月:龙的形象在镜中,挂着明亮的月光,增添了神秘感。
  5. 照粉拂红妆:镜子照耀着妆容,轻拂红妆,描绘出女性的美丽。
  6. 插花理云发:整理头发,插上鲜花,展示了女性的优雅与细致。
  7. 玉颜徒自见:美丽的容颜只是表面可见。
  8. 常畏君情歇:内心常常畏惧情感的消逝,表现了对感情的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镜台比作丹槛和玄阙,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句式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赋予镜子以生命,反映出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镜台的描绘,反映了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爱情的脆弱和恐惧,表达了女性在华丽外表下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镜台:象征美丽与自我认知。
  • 凤鸟与龙:象征高贵与美好,代表爱情与理想。
  • 红妆与白粉:象征女性的美丽与脆弱。
  • 明月:象征光明与希望,但也可能暗示冷淡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玲珑类丹槛”指的是什么? A. 镜子的材质
    B. 镜子的形状
    C. 镜子的装饰

  2. “玉颜徒自见”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自我的自信
    B. 对爱情的恐惧
    C. 对生活的满足

  3.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哪个方面? A. 自然景色
    B. 女性的美与情感
    C. 战争与和平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同样表现了女性的美丽与情感。
  • 李白的《将进酒》:表现出豪情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谢朓与李白:两位诗人虽然风格不同,但都在诗中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思考。谢朓的细腻与李白的豪放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歌选》
  • 《谢朓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