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夏至)》
时间: 2025-01-09 14:38: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永遇乐(夏至)
作者:史浩 〔宋代〕
日永绣工,减却一线,节临短至。
幸有杯盘,随分快乐,得醺醺醉。
寻思尘世,寒来暑往,冻极又还热炽。
恰如个脾家疟疾,比著略长些子。
人生百岁,一年一发,且是不通医治。
两鬓青丝,皆伊染就,今已星星地。
除非炉内,龙盘虎绕,养得大丹神水。
却从他阴阳自变,卦分泰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的开头说,夏至时节太阳高悬,时间似乎变得悠长,然而节气却在逐渐缩短。庆幸的是,有酒有饭,可以随意享乐,醉得恍惚。细想尘世的变化,寒冷与酷热交替着,寒冬极端后又迎来炎热,正如疟疾的病情,似乎稍微拉长了一些。人生百年,时光如同一年四季,诸多疾病却无法医治。两鬓的青丝,都是岁月的染色,现在已然星星点点。除非在炉火中,龙飞虎跃,才能养得灵丹妙药。可这一切都随着阴阳的变化而变化,究竟是吉是凶,难以猜测。
注释
- 日永绣工:意指夏至时日长,仿佛绣工正在细致地工作。
- 杯盘:酒杯和食盘,这里象征着享乐。
- 醺醺醉:形容微醉的状态,心情愉悦。
- 寒来暑往:指一年四季的交替,表现时间流逝。
- 脾家疟疾:比喻生活中无常的病痛,脾家可能指与身体健康有关的事物。
- 两鬓青丝:指头发,青丝变白,暗示年岁渐长。
- 龙盘虎绕:形容炉火熊熊,热气腾腾。
- 大丹神水:指长生不老的丹药,寓意追求长生之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史浩,宋代词人,擅长词作,风格清丽,情感细腻。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冷暖,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夏至时节,恰逢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时刻。表现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享乐与醉生梦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永遇乐(夏至)》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感慨的词作,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苦短的深思。诗人通过描写夏至的长日,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有限。开头以“日永绣工”描绘了夏日的悠长,随即转向对节气流逝的惋惜,表现出人对时间的无奈和对快乐的渴望。
接着,诗人以“幸有杯盘”来表现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尽管生命的苦涩难以避免,但在短暂的欢愉中寻求解脱,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同时,诗中提到的“寒来暑往”则将生命的起伏与自然的变化相提并论,强调了人生的无常。
在后半部分,诗人则更加直白地表达了对老去的忧虑,“两鬓青丝”暗示了岁月的无情,白发的增加是对时间的真实写照。而“龙盘虎绕”则表现了对长生不老的渴望,表达了人们对生命延续的追求。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时间、享乐的思考,令人深感共鸣,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永绣工:夏至时节日长,似乎在细致地“绣”出时间。
- 减却一线,节临短至:尽管日长,但时间在流逝,节气转瞬即逝。
- 幸有杯盘,随分快乐:庆幸还有饮酒作乐的机会。
- 得醺醺醉:享受微醺的状态,沉浸于欢乐之中。
- 寻思尘世:思考人间的事态变化。
- 寒来暑往:岁月如流,四季交替。
- 冻极又还热炽:经历极寒后又迎来酷热,反映生活的起伏。
- 恰如个脾家疟疾:比喻生活中的病痛和无常。
- 人生百岁,一年一发:人生虽然长达百年,但每年仍然是一次新的考验。
- 且是不通医治:有些病痛是无法根治的。
- 两鬓青丝,皆伊染就:岁月的流逝使人两鬓斑白。
- 今已星星地:白发如星星般点点,象征衰老。
- 除非炉内,龙盘虎绕:只有在炉火中,才能追求长生不老的灵药。
- 养得大丹神水:渴望得到长生不老的药水。
- 却从他阴阳自变:一切都随着阴阳变化而变化。
- 卦分泰否:命运无法预知,吉凶难以辨别。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恰如个脾家疟疾”,生动地比喻生活的无常。
- 对仗:如“龙盘虎绕”,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 拟人:时间被赋予了“流逝”的特性,使人更易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词探讨了时间的流逝、人生的苦短以及对快乐的追求,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长生的渴望,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阳光:象征生命与活力,同时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酒杯:代表享乐与放纵,反映了人们对快乐的追求。
- 青丝:象征年轻与生命力,随着时间推移而渐渐变白。
- 龙与虎:象征着强大的生命力与长生不老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寒来暑往”主要指什么? A. 四季交替
B. 人生的变化
C. 自然的规律
D. 以上皆是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人生百年,“且是不通医治”这句表达了对__的无奈。
-
判断题: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正确 / 错误
答案
- D. 以上皆是
- 病痛
- 正确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辛弃疾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同样探讨了时间与人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青玉案》:描写了对美好瞬间的珍惜,反映出与《永遇乐》相似的情感基调,但更具豪情。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词学研究》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学习,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首美丽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