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查山》

时间: 2025-01-19 21:23:36

四面黄茅合,南头粉堞高。

丹泉生石甃,山趾带平桥。

犬寄华亭信,蛇吞战国豪。

登临增感慨,落日在林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面黄茅合,南头粉堞高。
丹泉生石甃,山趾带平桥。
犬寄华亭信,蛇吞战国豪。
登临增感慨,落日在林皋。

白话文翻译:

四周的黄茅草聚合在一起,南边的粉色土堞高高耸立。
山泉从石头缝中涌出,山脚下架着一座平坦的桥。
狗在华亭里传递消息,蛇吞噬着战国时期的豪杰。
登高望远,感慨增多,落日映照在林间的水面上。

注释:

  • 黄茅:指一种草,常见于山野,象征自然环境。
  • 粉堞:用土筑成的高台或围墙,表明地势高。
  • 丹泉:清澈的泉水,通常由于山石的影响,水质清凉。
  • 石甃:用石料砌成的地面,表示坚固。
  • 犬寄华亭信:犬在华亭中传递信息,说明环境的宁静与和谐。
  • 蛇吞战国豪:可能是用蛇来比喻吞噬英雄豪杰的力量或历史的变迁。
  • 登临:指站在高处,感受到的情感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宗仪(约1250年-1320年),元代诗人,字子华,号浑斋。他是元代著名的文人之一,曾游历多地,作品中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游查山》写于陶宗仪游览查山时,反映了他在自然景观中产生的感慨与思考。元代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多借景抒怀,陶宗仪的作品常带有哲理性,透过自然景观反映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诗歌鉴赏:

《游查山》展现了陶宗仪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诗的开头“四面黄茅合,南头粉堞高”,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黄茅的野性与粉堞的人工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接下来的“丹泉生石甃,山趾带平桥”则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清泉流淌与桥梁的修建相辅相成,体现出诗人对山水环境的热爱与赞美。

后半部分“犬寄华亭信,蛇吞战国豪”则转向对历史的思考,狗与蛇分别象征着平凡与伟大,传递出一种对历史人物与社会变迁的感慨。最后一句“登临增感慨,落日在林皋”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落日的余晖映照在山水间,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四面黄茅合:描绘四周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2. 南头粉堞高:高耸的土堞象征着人类的建筑与自然的对比,显示出人类文明的痕迹。
  3. 丹泉生石甃:泉水从石中涌出,表明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4. 山趾带平桥:桥的存在使得自然与人类活动相结合,体现出一种和谐。
  5. 犬寄华亭信:犬作为信息的载体,突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6. 蛇吞战国豪:反映历史的变迁,英雄的没落,暗示着人世间的无常。
  7. 登临增感慨:站在高处,思绪更加深远,感慨万千。
  8. 落日在林皋:落日的美景引发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蛇的吞噬比喻历史的变迁,增强了诗的深度。
  • 意象:自然景观与历史人物的结合,形成了复杂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历史变迁,表达了对人世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诗人在游览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历史的沉重,反映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 黄茅:象征自然的原始与生命力。
  • 丹泉:象征清澈与纯净,寓意内心的宁静。
  • 平桥:象征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适应。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终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述的自然环境主要使用了哪些意象? A. 黄茅、丹泉
    B. 城市、车马
    C. 人物、历史

  2. “犬寄华亭信”中的犬象征什么? A. 历史人物
    B. 自然环境
    C. 信息与沟通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爱情的思考
    B.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自然的热爱
    C.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 王维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送别》: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但更侧重于离别的情感。
  • 杜甫的《登高》:在自然景色中融入了更多的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沉重,对比陶宗仪的轻松与哲思,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陶宗仪生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