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平生看明月》
时间: 2025-01-07 21:22: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平生看明月
作者: 朱敦儒 〔宋代〕
平生看明月,西北有高楼。
如今羁旅,常叹茅屋暗悲秋。
闻说吴淞江上,有个垂虹亭好,
结友漾轻舟。
记得蓬莱路,端是旧曾游。
趁黄鹄,湖影乱,海光浮。
绝尘胜处,合是不数白萍洲。
何物陶朱张翰,劝汝橙薤鲈脍,
交错献还酬。
寄语梅仙道,来岁肯同不。
白话文翻译:
我一生都在仰望明月,西北方有座高楼。
如今我在外漂泊,常常感叹茅草屋的幽暗,悲伤的秋天。
听说吴淞江上有一个垂虹亭,风景极好,
可以与朋友划船游玩。
记得那条通往蓬莱的路,正是我曾经游玩过的地方。
趁着黄鹤飞过,湖面波光粼粼,海光隐现。
那些胜境,真是数不胜数的白萍洲。
何必陶渊明和张翰来劝我品尝橙子、薤白和鲈鱼,
互相交错着献上和回报。
我寄语梅仙道,明年你愿意一起游玩吗?
注释:
- 羁旅:身在他乡,漂泊的意思。
- 茅屋:指简陋的房屋。
- 垂虹亭:指吴淞江上的一个亭子,形影恰似悬挂的彩虹。
- 蓬莱路:古代神话中仙境的路,象征美好而遥远的地方。
- 黄鹄:黄鹤,常用于比喻。
- 白萍洲:指一种水生植物的洲,象征自然美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敦儒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闻名。他的词作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作者身处异乡时,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美的向往。宋代社会变迁频繁,诗人常常感受到孤独与漂泊的情绪。
诗歌鉴赏:
朱敦儒的《水调歌头·平生看明月》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之作。开篇以“平生看明月”引入,展现了诗人对明月的仰望和向往,月亮在诗中象征着永恒和美好,正是诗人心中不变的情感寄托。接着,诗人通过描绘高楼和茅屋的对比,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在对吴淞江和垂虹亭的描述中,诗人借助自然景色,营造出一幅优美的画面,体现了他对友谊与生活的向往。
诗中“趁黄鹄,湖影乱,海光浮”一句,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变化和诗人的心境。诗的最后,寄语梅仙道,表达了对未来相聚的期待,给人以希望与温暖。全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带领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平生看明月,西北有高楼。”:自古以来,明月代表思念,诗人用高楼和明月的对比,引出漂泊的主题。
- “如今羁旅,常叹茅屋暗悲秋。”:身在他乡,感受到孤独与悲伤。
- “闻说吴淞江上,有个垂虹亭好,结友漾轻舟。”: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友谊的渴望。
- “记得蓬莱路,端是旧曾游。”:回忆过去的游历,增添了情感的厚度。
- “趁黄鹄,湖影乱,海光浮。”:通过动态的自然景象,反映诗人的内心波动。
- “绝尘胜处,合是不数白萍洲。”:描绘理想境界,展现对自然的向往。
- “何物陶朱张翰,劝汝橙薤鲈脍,”:提及古代隐士,表达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 “寄语梅仙道,来岁肯同不。”:期待未来的相聚,传达了友谊的温暖。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明月比作理想与思念。
- 拟人:自然景物被赋予人性,使情感更为生动。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诗人在漂泊生涯中的孤独与对友谊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明月:象征思念与理想。
- 高楼与茅屋:对比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
- 吴淞江与垂虹亭:代表了自然美与友谊的结合。
- 黄鹤、湖影、海光:富有动感的自然意象,反映诗人的情感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茅屋”象征什么?
A. 富贵 B. 孤独 C. 友谊 -
“趁黄鹄,湖影乱,海光浮”中,黄鹄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鸟 B. 一种船 C. 一种花 -
诗人希望与梅仙道一起做什么?
A. 游泳 B. 旅行 C. 吃饭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水调歌头·平生看明月》均表达了对明月的思念,但李白的诗更显直白和孤独,而朱敦儒则更多地寄托了对友谊和自然的渴望,情感更为丰富。两者在意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