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

时间: 2025-01-04 07:25:17

当时悉达悟空晴,发轸初来燕子城。

北至大河三月数,西临积雪半年程。

不能隐地回风坐,却使弥天遂日行。

行到水穷山尽处,斜阳依旧向西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山 丘处机 〔元代〕 当时悉达悟空晴,发轸初来燕子城。 北至大河三月数,西临积雪半年程。 不能隐地回风坐,却使弥天遂日行。 行到水穷山尽处,斜阳依旧向西倾。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从燕子城出发,北行至大河,西行至积雪之地,感叹旅途的艰辛与自然的壮美。诗中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旅途的哲思。

注释: 字词注释:

  • 悉达: 指佛陀释迦牟尼,此处用以比喻诗人自己。
  • 悟空晴: 领悟空寂的真理。
  • 发轸: 出发。
  • 燕子城: 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大河: 指黄河。
  • 积雪: 指雪山。
  • 隐地回风: 隐居避世。
  • 弥天遂日行: 形容行程漫长。
  • 水穷山尽: 形容旅途的尽头。
  • 斜阳依旧向西倾: 夕阳依旧向西倾斜,比喻时间的流逝。

典故解析:

  • 悉达悟空晴: 引用佛陀释迦牟尼的故事,表达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真理的探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是道教全真派的重要人物,也是著名的道士、诗人。他的诗歌多表达道教思想和对自然景观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丘处机游历北方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旅途的哲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旅行者的视角,描绘了从燕子城出发,北行至大河,西行至积雪之地的旅途景象。诗中“北至大河三月数,西临积雪半年程”一句,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对比,展现了旅途的漫长和艰辛。后两句“行到水穷山尽处,斜阳依旧向西倾”则表达了诗人对旅途尽头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体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当时悉达悟空晴”,以佛陀释迦牟尼的悟道比喻诗人自己的心境。
  • 次句“发轸初来燕子城”,描述诗人从燕子城出发的情景。
  • 第三句“北至大河三月数”,说明北行至黄河所需的时间。
  • 第四句“西临积雪半年程”,描述西行至积雪之地的时间。
  • 第五句“不能隐地回风坐”,表达诗人不能隐居避世的无奈。
  • 第六句“却使弥天遂日行”,形容行程的漫长。
  • 第七句“行到水穷山尽处”,描绘旅途的尽头。
  • 第八句“斜阳依旧向西倾”,比喻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对比: 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对比,如“三月数”与“半年程”,展现旅途的漫长。
  • 比喻: “斜阳依旧向西倾”比喻时间的流逝。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旅途与人生,通过描绘旅途的艰辛和自然景观的壮美,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真理的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河: 象征着旅途的艰辛。
  • 积雪: 象征着自然的壮美。
  • 斜阳: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悉达悟空晴”指的是什么? A. 佛陀释迦牟尼的悟道 B. 诗人的心境 C. 旅途的艰辛 D. 自然的壮美

  2. 诗中“北至大河三月数”描述的是什么? A. 北行至黄河所需的时间 B. 西行至积雪之地的时间 C. 诗人的心境 D. 旅途的尽头

  3. 诗中“斜阳依旧向西倾”比喻的是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旅途的艰辛 C. 自然的壮美 D. 诗人的心境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哲思。
  • 杜甫的《登高》: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别》与丘处机的《雪山》:两者都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真道士丘处机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