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塘十六韵(在朱阳县石岩下)》
时间: 2025-01-19 08:00: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洛水分馀脉,穿岩出石棱。
碧经岚气重,清带露华澄。
莹澈通三岛,岩梧积万层。
巢由应共到,刘阮想同登。
壁峻苔如画,山昏雾似蒸。
撼松衣有雪,题石砚生冰。
路熟云中客,名留域外僧。
饥猿寻落橡,斗鼠堕高藤。
嶮树临溪亚,残莎带岸崩。
持竿聊藉草,待月好垂罾。
对景思任父,开图想不兴。
晚风轻浪叠,暮雨湿烟凝。
似泛灵槎出,如迎羽客升。
仙源终不测,胜概自相仍。
欲别诚堪恋,长归又未能。
他时操史笔,为尔著良称。
白话文翻译:
洛水的余脉流淌而出,穿过山岩,形成石棱。碧绿的山水笼罩在重重雾气中,清澈的水面如同带着露珠的华彩。水流清澈通向三岛,山间的梧桐树层层叠叠。鸟巢或许会在这里相会,刘阮二人想要同登高峰。山壁陡峭,苔藓如画,山中雾气弥漫,仿佛在蒸腾。摇曳的松树上覆着雪,石上题名的地方生出冰霜。走在熟悉的路上,云中客人留下名声,域外的僧人也记住了这里。饥饿的猿猴在寻找落下的橡果,争斗的老鼠从高藤上跌落。险峻的树木濒临溪边,残余的莎草使岸边崩塌。持竿的人暂且倚靠草地,等待月亮的来临,准备好垂钓。面对眼前的景色,思念起了父亲,展开图纸却无心去画。晚风轻轻地叠起浪花,暮雨使烟雾更加凝重。仿佛一只灵巧的木筏要出海,像是迎接仙客的升腾。仙源究竟在哪里无法测量,胜景自会相随。想要告别确实难以割舍,长久归来又未能如愿。将来我若操笔写史,必定为你留下美名。
注释:
- 洛水:古代洛水,今指洛河,流经今河南省。
- 巢由:指的是《红楼梦》中提到的刘阮,二人是文学的象征,代表着隐逸的志向。
- 撼松衣有雪:意指风吹松树,松枝上积雪飘落。
- 灵槎:传说中的仙人乘坐的木筏,象征着超脱凡尘的境界。
- 云中客:指的是天上飞的仙人,或隐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庄(836年-910年),字子云,号梦得,唐代诗人,晚唐著名词人、诗人,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及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渔塘十六韵》创作于韦庄游历之时,诗中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流露着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思考,反映了他在繁华的唐代社会中的孤独与不安。
诗歌鉴赏:
《渔塘十六韵》以其优美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思考展现了韦庄的诗歌才华。整首诗中,诗人以洛水为背景,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展现出高峻的山峰、清澈的溪流、翠绿的树木,似乎让读者身临其境。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碧经岚气重”、“壁峻苔如画”等,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与神秘。
诗人不仅关注自然的景色,更通过这些景色表达了内心的情感。诗中提到的“思任父”和“欲别诚堪恋”,流露出对父亲的思念与对离别的惆怅,诗人以自然为媒介,传达出深邃的情感。同时,最后两句“他时操史笔,为尔著良称”则表明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与情谊,表现出对未来的憧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洛水分馀脉,穿岩出石棱:洛水的支流从岩石间流出,形成了石棱,展现出自然的力量。
- 碧经岚气重,清带露华澄:山水被浓厚的雾气掩盖,水面清澈如带着露珠。
- 莹澈通三岛,岩梧积万层:水流清澈,穿过三座小岛,山岩上梧桐树层层叠叠。
- 巢由应共到,刘阮想同登:鸟巢或许会在这里相会,刘阮二人寄情于此,象征隐逸的志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喻成画卷和诗篇,增强了艺术效果。
- 拟人:如“撼松衣有雪”,使自然景物生动起来。
- 对仗:整首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亲情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洛水:代表着诗人对故乡的眷恋。
- 巢由、刘阮:象征着隐逸、自由的生活理想。
- 灵槎:象征着超脱、仙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洛水”是指哪个地方?
- A. 长江
- B. 洛河
- C. 黄河
- D. 赣江
-
“撼松衣有雪”中的“撼”字可以理解为:
- A. 摇动
- B. 震撼
- C. 震动
- D. 振兴
-
诗中“欲别诚堪恋,长归又未能”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惆怅
- C. 愤怒
- D. 厌倦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陶渊明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较,两者都描绘了山水的美丽,但韦庄的诗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情感交融,而王维则在沉静中流露出哲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韦庄诗文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