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时间: 2025-01-14 10:33:46

多少恨,独自凄凉谁问。

寒食春光无定准,落红深半寸。

不道罗繻新褪,帘外馀寒犹趁。

堤柳吹棉一阵阵,还当憔悴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金门
作者: 茅于美 〔近代〕

多少恨,独自凄凉谁问。
寒食春光无定准,
落红深半寸。
不道罗繻新褪,
帘外馀寒犹趁。
堤柳吹棉一阵阵,
还当憔悴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哀愁,多少怨恨与苦闷,独自一人却无人问津。寒食节与春日的光景无常,落花的深度还剩半寸。未曾想过那新褪的罗裙,帘外的寒意仍在侵袭。堤边的柳树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我心中的憔悴与哀伤。

注释:

  • 寒食:指寒食节,古代清明节前的节日,忌火,吃冷食。
  • 罗繻:一种轻薄的丝织品,常用作衣物。
  • 堤柳:指河堤上的柳树,常用作春景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茅于美,近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著称。他的诗作多以抒情为主,表现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近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感的纠结时期,诗人通过个人的内心感受,反映了时代的无奈与孤独。

诗歌鉴赏:

《谒金门》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当下孤独的感叹。诗的开头“多少恨,独自凄凉谁问”,直接将诗人内心的苦楚与孤独展现出来,情感深沉而真挚。寒食节的提及,不仅是时间的标记,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无法回返的过往。

“落红深半寸”一句,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将春天的凋零与人生的无常相联系,落花的深度象征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惋惜。后面几句通过描写周遭的细节,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寒冷与凄凉。尤其是“帘外馀寒犹趁”,传达出一种无处不在的孤冷感,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层层递进,使用了丰富的意象,给人一种深刻而清新的美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与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多少恨,独自凄凉谁问:开篇便引入情感困境,恨意满怀却无人倾诉。
  • 寒食春光无定准:春天的光景变化无常,与心情相呼应。
  • 落红深半寸:落花的深度寓意着对美好事物的惋惜与无奈。
  • 不道罗繻新褪:新褪的罗裙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渐渐逝去。
  • 帘外馀寒犹趁:寒意依旧萦绕,传达出一种无法摆脱的孤独感。
  • 堤柳吹棉一阵阵:柳树随风摇曳,似乎在诉说诗人的心情。
  • 还当憔悴尽:最终的憔悴不仅是对自己的描述,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落红深半寸”比喻人生的短暂与无奈。
  • 拟人:堤柳随风摇曳,似乎在倾诉诗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语言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过往的怀念,传达了孤独、无奈与哀伤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食:象征着传统与时间的流逝。
  • 落红: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逝去与惋惜。
  • 堤柳:象征着自然与心境的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哪几种意象表达了孤独的情感?

    • A. 春光、落红、堤柳
    • B. 月亮、星星、海浪
    • C. 山川、河流、花草
  2. “落红深半寸”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春天的喜爱
    • B. 对美好事物的惋惜
    • C. 对生活的无所谓
  3. 诗中提到的“寒食”节日暗示了什么?

    • A. 生活的繁忙
    • B. 传统文化的象征
    • C. 春天的到来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逝去美好的怀念,但更加注重于女性的细腻情感,与茅于美的《谒金门》中的孤独感形成对比。两者都通过意象的描绘,展现了对生命变迁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近现代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