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栖栖微禄岂谋身,
扰扰移家学避人。
高柳欲栽当外户,
青山依旧借东邻。
门无车马何须僻,
窗映图书不为贫。
籍系中朝心在野,
谁知陆地有沉沦。
白话文翻译:
在微薄的收入中,我何曾打算谋求生计,
忙忙碌碌地迁居,只为避开世俗的喧嚣。
我打算在外门前种高柳,
青山依旧,仗着邻居的东面。
门前没有车马,何必选择偏僻的地方,
窗前映照着书籍,生活并不贫困。
我的心系于朝廷,但却在田野中安家,
谁能知道陆地上还有沉沦的困境。
注释:
- 栖栖:形容鸟类安静栖息,常用来比喻人安居。
- 微禄:微薄的收入。
- 扰扰:形容纷扰、喧闹的样子。
- 高柳:指的是高大的柳树,象征着宁静的环境。
- 依旧:依然,仍然。
- 籍系:籍贯、家系。
- 中朝:指的是朝廷。
- 沉沦:沉没,陷入困境。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中朝”与“野”,反映了作者对官场与乡野生活的思考。古代士人常常面临选择,是否要追求官场的名利或者回归田园的宁静。诗中隐含了对官场的失望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慎中(约1487-?),字子奎,号止庵,明代诗人,生于南明时期。王慎中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诗作常表现出个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他的诗常常隐含哲理,关注人们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王慎中生活的明代社会,那个时代士人常在仕途与隐居之间徘徊,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选择,反映了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王慎中的《移居》是一首表现移居生活的诗作,透过简朴的字句,诗人展现了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诗的前两句“栖栖微禄岂谋身,扰扰移家学避人。”便直接表达了诗人在物质贫乏的情况下,仍渴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逸。这种对生活的思考,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哲理。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诗人希望在外门前栽种高柳、青山环绕的情景,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这里的高柳和青山,不仅是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理想生活的象征。诗人通过描写周围环境,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门无车马何须僻,窗映图书不为贫。”此句反映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豁达,虽然居住的地方偏僻,但诗人并不在意外界的评价,反而通过书籍来充实内心,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最后两句“籍系中朝心在野,谁知陆地有沉沦。”则是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虽然身在田园,但心中仍系于朝廷,表现了内心的矛盾及对官场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移居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的心境与理想,体现了明代士人对生活、自然和精神世界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栖栖微禄岂谋身:诗人以“栖”字引入,表达了在微薄的收入中生活的状态,暗示其生活并不富裕。
- 扰扰移家学避人:迁居的原因是为了逃避喧嚣,显示出对社会纷扰的厌恶。
- 高柳欲栽当外户:想在外门种柳,象征着对理想家园的构想。
- 青山依旧借东邻:青山依然如故,显示出自然的恒久,暗示诗人对自然的依赖。
- 门无车马何须僻:即使居处偏僻,诗人认为无须在意车马的喧嚣,反映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 窗映图书不为贫:窗外映照书籍,表明诗人心灵的富有,重视知识和精神生活。
- 籍系中朝心在野:诗人虽身处田野,心中仍牵挂朝廷,表现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
- 谁知陆地有沉沦:感叹外界的沉沦与困境,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与关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鸟类的栖息,暗示诗人的安静生活。
- 对仗:如“门无车马何须僻,窗映图书不为贫”,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展现移居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移居生活,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反思,揭示了人生的哲学和价值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柳:象征着宁静与自然的美好生活,寄托了诗人的理想。
- 青山:象征着恒久、稳定的自然,也代表着心灵的归宿。
- 书:象征知识与修养,反映出诗人精神世界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人希望在外门前栽种什么树? A) 桃树
B) 梅树
C) 柳树
D) 松树 -
填空题:诗中“门无车马何须僻”表达了诗人对____生活的追求。
-
判断题:诗人对官场生活持积极态度。(对/错)
答案:
- C) 柳树
- 宁静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同样展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无题》(李商隐):表达隐逸生活中的哲理思考。
诗词对比:
- 王慎中的《移居》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均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慎中更关注于社会矛盾和心灵的挣扎,而陶渊明则强调田园生活的恬淡与理想。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前者更具反思性,后者则更为直接与理想化。
参考资料:
- 《明清诗词选》
- 《王慎中诗集》
- 《中国古典文学大系》